即便看穿了中国科技井喷的真相,美国也只能无可奈何…… 大家平时聊起这事,总爱说政策怎么样、市场有多大,却很少提一个更根本的点——两国年轻人想干什么工作,这种差别其实正悄悄决定着未来产业的走向。 就像在杭州西子洁能的车间里,21岁的姑娘逯佳佳,干着焊工的活儿却觉得特别酷。她不觉得这份工作累,反而盼着以后能亲手焊接核电站的关键设备。 现在不少中国年轻人找工作,都开始往这种实体制造、科研方向靠,不再只盯着光鲜亮丽的岗位。 这些年轻人的想法,背后其实是中国科研和工程领域的一股劲儿——他们愿意沉下心来搞创新,把精力投到实实在在的制造里。 可美国那边的精英年轻人,很多还是更想去硅谷搞互联网,或者去华尔街做金融,两条路一对比,慢慢就影响到两国产业的根基了。 尤其像核能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战略产业,差别更明显。 中国“华龙一号”的核心设备团队里,30岁以下的骨干占了快六成;三澳核电站的操纵员,平均年龄才29岁。有这么多年轻人冲在前面,难怪大家都觉得中国核电规模2025年能成世界第一。 再看美国,2024年有份报告说,美国核电行业里30岁以下的工人只占23%,超过55岁的倒有17%。行业里全是老师傅,年轻人接不上茬,核电发展自然慢下来。这种人才上的差距,正慢慢改变两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这些年中国在5G、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不断突破,美国也试过搞出口管制、限制中国企业,可效果并不怎么样。因为这些办法没碰到根子上——中国的竞争力,是靠一个自己能转起来的体系撑着的。 这个体系里,有大批愿意搞科研的年轻人,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还有国家明确的支持政策。就靠这些,中国企业不光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还在往关键技术自己说了算的方向走。 反观美国,特朗普政府一直喊着要让制造业回流,可现实问题摆在那儿——美国现在缺着近50万个制造业岗位,超过六成五的制造企业都招不到人,就算招来了也留不住。 自家没人干活,再怎么想办法应对中国,也显得力不从心。 其实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不一定非得是你输我赢,更可能是一边竞争一边合作,毕竟最终还是为了人类一起进步。 但对美国来说,真正的难题不是怎么限制别人,而是怎么让本国年轻人重新愿意去搞实体工业、去做尖端制造。 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最终还是看那些最聪明的人愿意把精力花在什么地方。中国现在就是抓住了这一点,让更多年轻人投身到能推动科技进步的领域,这才是科技能快速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