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为了逃避停靠特别港务费,他们有了新办法。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先得说说这港务费有多狠,交通运输部去年 10 月出台的办法写得明明白白,美国公司拥有、运营,或者持股 25% 以上的船,只要靠中国港口,就得按净吨缴费,2025 年每净吨 400 元,往后还得逐年涨,到 2028 年要涨到 1120 元。 就拿美国美森航运的 “曼努凯” 号来说,光港务费就得掏四百多万,这笔账谁都算得过来。所以政策一生效,中国港口里几乎见不着美资背景的船了,可美线货物还得运,船公司只能急着想辙。 最直接的招就是 “中转绕路”,马士基很快就改了航线,旗下两条美国旗的船干脆不停宁波港了,先把货拉到第三国,换艘非美国注册的船再往中国运。 这招看似简单,可代价不小。船舶追踪数据显示,那段时间到中国港口的船,平均要等 2.66 天才能靠泊,比之前多等了 17%,除了天气因素,不少船都在近海等着换船转运,硬生生把时效拖慢了。 而且中转一次,装卸、仓储再加新船的运费,成本至少涨两成,可比起天价港务费,船公司也只能认了。更彻底的办法是 “改头换面”,直接改船籍、搞改组。达飞轮船下手最快,提前把旗下美籍船的国籍都换了,直接退出中国港口的美线运营。 做干散货运输的太平洋航运更绝,干脆把一半船队迁到新加坡,船旗也换成新加坡的,还紧急改了董事会组成,专门发公告说自己股权里没有中美实体持股超 25%,就为了不被算成 “涉美船舶”。 可这招看似聪明,实则藏着不少坑。他们 99% 的股份都是公开交易的,谁知道二级市场里有没有美国投资者?这账要真较真,还得等政策细则进一步明确。 但不是所有船都能玩这套 “花样”,集装箱船换船转运还算方便,可油轮、散货船就没这条件了,这些船卸货麻烦,总不能把一船原油倒腾到另一艘船上吧?所以这类船东只能硬着头皮等政策明确,要么跟中方协商费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而且就算绕过去了,风险也没消失,海事部门早有规定,船到港前 7 天就得申报所有信息,一旦瞒报漏报,不仅要补缴费,下次还不让进港,这相当于给所有 “歪点子” 上了道紧箍咒。 更有意思的是,这出 “猫鼠游戏” 还搅乱了整个航运市场。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政策刚落地那阵,超大型油轮市场里船东和租家都不敢轻举妄动,运价在高位来回晃,大家都在观望。 可对中资船东来说倒是个机会,海通发展就说,美国船东忙着调航线的时候,中资船反而能拿到溢价,毕竟 “国货国运” 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更受重视。这就有意思了,美国船公司费尽心机避费,反倒给竞争对手让了路。 但这事儿还没到收尾的时候,虽然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磋商有了初步共识,可政策细则还在磨合,比如太平洋航运那种散股持股的情况怎么算,中转货物的原产地怎么核查,都得慢慢明确。 而且中方的监管也在跟上,海事部门会逐个核实预抵港船舶的信息,想蒙混过关没那么容易。船公司就算绕得了一时,也绕不开长期的合规成本,毕竟每多一次中转,就多一层风险,时间和金钱的账早晚要算明白。 说到底,这港务费就像块试金石,既试出了美国船运公司的求生本能,也照出了全球航运供应链的脆弱。所谓的 “下有对策”,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要么增加成本,要么耽误时效,压根算不上真的划算。 而中美在磋商桌上的拉锯,更说明这事儿不是单方面能说了算的。接下来就看双方能不能把规则捋清楚,毕竟对船公司和外贸企业来说,稳定的航线可比折腾这些 “歪点子” 强多了。你觉得美国船运公司这些办法能撑多久?后续会不会有更狠的应对招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