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骨折了,心更凉了!男子术后查了淘宝价,瞬间伤口不疼了心疼 2024年夏天,盐城外卖员黄先生怎么也没想到,一场车祸不仅让他摔断了腿,更让他意外揭开了医疗耗材价格的惊人真相。 送餐途中的一次意外车祸,黄先生被紧急送往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很成功,腿保住了,可当他看到将近8万元的医疗费用清单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仅仅一个外固定支架及相关耗材,就花去了18590元。 养伤的日子里,黄先生整天对着腿上的支架发呆。那是由苏州爱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看上去精密而结实。出于好奇,他拿起手机,联系了几家拥有二类医疗器械销售资质的公司。 这一问,让他大吃一惊 同样的厂家、同样的型号、同样的产品编号,网上整套外固定支架报价仅1800元,而医院收取的费用,竟然是这个价格的十倍还多! 仔细对比每个部件,价格差距更加触目惊心:不锈钢骨牵引针,医院483元一根,销售公司报价42元;针杆夹,医院2200元,外面168元,连接杆,医院800多元,实际百来块钱就能买到。 “比我摔的那一跤还让人心疼。”黄先生苦笑着说。 更令人困惑的是,当黄先生将这一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后,医院小程序上的价格竟然悄悄发生了变化,原本2200元的耗材突然降到了895元。 面对质疑,医院方面的解释听起来很“规范”:医疗器械耗材不能随便在网上买卖,黄先生找的渠道不合规,所以价格没有可比性。医院没有定价权,所有耗材都通过省级阳光采购平台统一进货,价格由医保局制定,医院只是照章收费。 这话乍听有理,细想却让人难以接受。既然有正规资质的公司可以销售,说明这些产品并非不能在市场流通。即便医院采购渠道特殊,需要额外的储存、管理成本,但十几倍的差价,实在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 黄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随便一搜,类似的经历比比皆是:手术用的止血棉,医院几十块一片,药店几块钱能买一包,固定绷带,医院上百元,外面十几块搞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累积起来就是一笔巨款。 虽然黄先生这次有工伤保险兜底,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医保基金也在为这些虚高的价格买单。对于那些自费患者来说,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本来看病就贵,再被这些天价耗材“薅”一把,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得起? 说到底,患者要的不多,就是“明明白白” 四个字。 省级阳光采购平台既然名为“阳光”,就应该真正透明起来,不仅要公开采购渠道,更要把价格构成说清楚。从出厂价到医院售价,中间每个环节加了多少钱,为什么要加这么多,都应该有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医疗改革推进多年,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看病贵的问题。 只有让每一分医疗费都花得明明白白,患者才能在治病时少一些经济焦虑,多一些康复信心。 谁也不希望在身体受伤的时候,钱包也跟着“重伤”,你们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