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信源:澎湃新闻——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的离婚同意书,让张学良失声痛哭)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刚落幕,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前,特意跟于凤至说 “最多半个月就回来”,可他一到南京就被扣押,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很快拿出 “判处死刑” 的初步决议。 当时何应钦等人巴不得借这事除掉张学良,连行刑的日期都初步定在 12 月 31 日,消息传到上海,于凤至当场就哭了。 可哭完她没乱,反而立刻锁上房门,从首饰盒最底层翻出一个牛皮纸袋 —— 里面装的正是改变张学良命运的 “秘密武器”。 这个牛皮纸袋里,是 1931 年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三封密信复印件。 当年 “九一八事变” 前,蒋介石担心东北军与日军冲突影响 “剿共”,连续发信让张学良 “暂避锋芒,切勿抵抗”,信里还写着 “东北之事,交由中央处理,切勿擅自行动”。 张学良当年把原件锁在沈阳帅府的保险柜里,后来沈阳沦陷,原件被日军搜走,幸好他早让于凤至抄了复印件,藏在上海的银行保险箱里,没成想这竟成了救命符。 蒋介石一直对外宣称 “九一八事变” 是张学良 “擅自不抵抗”,把责任全推给东北军,要是于凤至把密信公开,全国人就会知道 “不抵抗” 是蒋介石的命令,他 “抗日领袖” 的形象会彻底崩塌。 更要命的是,当时红军、地方军阀都在盯着这事,一旦密信曝光,蒋介石的统治根基都会动摇,这才是他最怕的。 于凤至没直接把密信交给媒体,而是选了个更聪明的办法:通过父亲于文斗的旧友,把消息透露给宋美龄。 于文斗当年救过张作霖,和宋家也有生意往来,这位旧友见到宋美龄后,没提密信具体内容,只说 “于女士手里有份东西,要是汉卿有个三长两短,这东西就会让全国人都知道委员长的‘苦衷’”。 宋美龄一听就懂了,当天就去找蒋介石,两人关在书房谈了三个小时,第二天 “判处死刑” 的决议就改成了 “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缓刑两年”,后来又改成 “终身软禁”。 有个细节特别能体现于凤至的谨慎:她从头到尾没露面,连密信复印件都没给任何人看,只靠 “放风声” 就达到了目的。 后来有人问她为啥不直接公开,她解释说 “公开了,汉卿的命是保住了,但蒋介石肯定会记恨他一辈子,软禁也会更苛刻;只放风声,既让蒋介石忌惮,又给了他台阶下,汉卿的日子能好过点”。 这份心思,比很多男性政客都周全。 当时还有人劝于凤至 “趁机能让张学良恢复自由”,可她很清醒:“现在能保住命就不错了,蒋介石要是被逼急了,说不定会来硬的。” 她还特意让朋友给张学良带话 “别跟蒋介石硬刚,先忍一忍”,后来张学良在软禁中很少提西安事变,也很少抱怨,很大程度上是听了于凤至的劝。 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事之后,于凤至没拿密信邀功,反而把复印件又锁回银行保险箱,再也没提过。 1940 年她去美国前,还特意叮嘱儿子 “这东西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动”。直到 1990 年张学良恢复自由,才在采访中提到 “当年要是没有凤至手里的密信,我可能活不到抗战胜利”,这段往事才被更多人知道。 网友们看完这段历史,都在夸于凤至 “有勇有谋”。 有人说 “换别人可能早就哭闹着要说法,她却能冷静找对策”,还有人翻出宋美龄的日记,里面写着 “于凤至非寻常女子,汉卿能娶她,是福气”。 确实,在那个女性连政治话题都不能随便聊的年代,于凤至能看懂密信的价值,还能精准拿捏蒋介石的软肋,这份智慧和勇气,比很多男性都强。 现在再看这段往事,才明白于凤至的 “守护” 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准备。她当年抄密信、藏密信,不是为了要挟谁,只是怕张学良出事;后来用密信救张学良,不是为了争什么,只是想让丈夫活着。 就像她后来在回忆录里写的 “我这辈子没别的心愿,就想让汉卿平平安安的,哪怕他后来身边有了别人,我也不后悔”。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于凤至这招 “放风声护夫”,厉害在哪?在那个年代,女性要做到这样冷静、有谋略,有多难?评论区聊聊,一起为这位有勇有谋的传奇女子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