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美国人坐飞机不远万里来亚洲了,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国会谈,而是选择了马来西亚?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一向傲慢,如果直接来中国境内谈判,在他们看来就是我们妥协了、屈服了,想达成现在的协议就更不可能了。 而马来西亚能被选中,也不是巧合。它正好卡在东南亚的交通和外交十字路口,又是东盟的重要成员,跟美国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同时和中国也没什么大矛盾。 对美国来说,把会谈放这儿有两层好处:一是能借着谈事儿的机会,跟东南亚的盟友们表个态,让大家觉得美国很重视这个地区的合作,相当于“一举两得”;二是东盟作为区域组织,本身就讲究中立协调,在这儿谈能让氛围更平和,不容易像在单方主场那样剑拔弩张。 更实际的是,吉隆坡作为国际大都市,国际会议中心、翻译团队、安保后勤这些配套都特别成熟,之前办过不少大型外交活动,经验十足,能确保会谈顺顺利利进行,不用操心场地保障的问题,这些都是中美都要考量的关键因素。 现在中美双方在不少领域都有博弈,谈的话题里也有不少敏感内容,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一个“中间地带”来缓冲。要是在一方主场谈判,很容易受当地舆论影响,比如媒体一炒作,谈判人员可能就得兼顾面子问题,反而没法集中精力解决实际分歧。 美国现在的心态也挺矛盾:一方面知道有些问题必须跟中国沟通才能解决,不然矛盾越积越多;另一方面又不想在形式上显得自己“妥协”,怕被国内或者盟友说三道四。 这种时候,第三方国家就成了最佳选择——既不用谁“迁就”谁,又能让双方都沉下心来谈正事。而马来西亚刚好符合这个“不偏不倚”的定位,既不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也跟中国保持着建设性合作,这种平衡感正好戳中了美国的需求。 说到底,美国选择马来西亚而非直接来中国会谈,核心还是它的霸权思维在起作用。既想通过对话推进自己关心的议题,又不肯放下“老大”的架子,不愿在场地选择上显得“被动”。 这种既想要实际利益,又想保住外交面子的矛盾诉求,让中立第三方场地成了必然选择。 而马来西亚凭借独特的地缘位置、成熟的配套条件和平衡的外交关系,刚好成了这种诉求下的理想选项。 这看似是个简单的地点选择,实际上藏着美国外交中“姿态优先”的深层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