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接替他的徐会之更是我党王牌,但他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因

萧兹探秘说 2025-10-28 14:45:48

吴石牺牲后,接替他的徐会之更是我党王牌,但他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因此他背负多年骂名。可多年后,人们却发现徐会之当年自首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令人感动的真相。 1950年蒋介石刚带着残部退到台湾,当时整个岛都裹在白色恐怖里。以吴石将军为首的一千多名地下党员本来在暗处撑着局面,结果出了叛徒蔡孝乾,这家伙扛不住酷刑,七天就把名单、联络点全抖了出去。吴石将军被捕时,书桌上的茶杯还温着,刑场枪声一响,台北教堂的白鸽都惊得四散飞开,整个潜伏网络几乎被连根拔起。 就在这人人自危的关头,徐会之悄悄登了岛。这人可不是新手,黄埔一期毕业,跟陈赓、左权是同期同学,早年间就入过党,抗战时在第五战区当政治部主任,还明目张胆保护过进步人士,把被国民党盯上的教授、学生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回他接下吴石的担子,摆明了是往火坑里跳,毕竟蔡孝乾供出的名单里,不少人和他有过交集。 没等特务找上门,徐会之倒先行动了。他刮干净胡子,换了身笔挺西装,甚至喷了点古龙水,径直往保密局走。值班特工听他说“我是来自首的”,手里的茶杯差点摔地上。审讯室的台灯刺得人睁不开眼,他反倒镇定得很,一开口就演起了“悔过戏”。 他说的细节半真半假,有时故意说错联络站的成立日期,有时又“突然想起”某个早没人用的暗号。有次特务追问某个据点在哪,他眼皮都不抬,报了个去年就废弃的老地址,还补了句“夏天之后就没去过了”,反倒让特务觉得这是实话。就这样连蒙带骗,保密局的人真把他当成了“迷途知返”的软骨头,后来居然让他参与情报分析,甚至允许他在监视下出门。 徐会之这步棋走得够险。每次出门,他都借着买东西、散步的功夫观察,看哪些同志已经安全转移,哪些联络点还没暴露。有回春节,特务让他在宿舍包饺子,窗外放着鞭炮,有个年轻特工拍着他肩膀说“还是你聪明”,他只是笑了笑,手里的饺子皮擀得又圆又匀,心里却在数着还有多少人没脱离险境。 他就像在特务眼皮子底下走钢丝,故意把线索引向死胡同。档案室里“偶然发现”的旧文件,汇报时“遗漏”的关键信息,全是给特务挖的坑。那些人拿着他给的材料忙得团团转,反倒没心思再深挖剩下的潜伏者,不少同志就趁着这空当撤了出去。 可这出戏终究要付出代价。1951年冬天,台北马场町刑场,徐会之穿着囚衣挺直腰杆走向行刑队。当时没人明白,既然都“自首”了,怎么还落得个枪毙的下场,骂他叛徒的声音铺天盖地。他晚年住的小公寓里,阳台上种着几盆茉莉花,邻居只当他是个沉默的老头,没人知道他枕头底下藏着本《诗经》,空白页用特殊药水写着只有自己人能懂的记号。 几十年过去,两岸档案一解密,真相才算摊开。保密局的旧卷宗里写着“徐某所供多不实”,鉴定报告也指出他的自白书全是刻意留的破绽。原来他根本不是自首,而是用自己当诱饵,给组织争取喘息的机会——这在谍战里叫“断尾求生”,用一个人的牺牲切断追查链条。 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纪念碑上,徐会之的名字和吴石、朱枫他们并列在了一起。每年清明,总会有人悄悄给台北那个朴素的墓碑献一束白菊。当年骂他软骨头的人不知道,这个黄埔一期的老兵,从来没真正低头。 他用最“窝囊”的方式,守了最硬的信仰,这背后的委屈和决绝,得等岁月慢慢说清楚。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