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提供尊严,战争就会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捷径,说白了就是战争经济学。 乌克兰前线的枪炮声还没停,俄罗斯国内却出奇地“安静”,人们该逛街逛街、该结婚结婚,房价没塌,消费还在涨。 这国家打了快四年仗,怎么一副风平浪静的样子? 其实平静的表面之下,是一套冰冷的计算逻辑在运转,不是俄罗斯人不怕死,而是,他们把死亡换算成了“收入”。 一场战争,成了底层人最后的就业机会,这不是玩笑,这是赤裸裸的战争经济学。 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这些地方,矿工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两三千块人民币,酗酒、早逝、冻伤,是生活常态。 再看看打仗的“回报”,俄官方数据显示,一个士兵阵亡,家属能拿到500万卢布,也就是40万人民币左右——相当于这些底层工人十几二十年的工资总和,不含税、不打折,钱到账很快。 这种“死亡红利”,对很多家庭来说,不仅是唯一的脱困机会,甚至是一种“体面告别”的方式。 经济账背后,还有更隐秘的社会账。 前线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原本是服刑的囚犯,被招募去乌克兰前线,战死后被追授“卫国英雄”。 她在学校成了全校“最骄傲的孩子”,原本被边缘化的家庭,一夜之间被整个社区“尊重”。 战争并不只是用来打仗的,在俄罗斯这样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国家,战争成了某些人“阶层跃升”的跳板。 哪怕是“一跃成烈士”,也比在村里当一辈子“废物”强,战争成了一种“翻身机会”,只不过代价是命。 你以为俄罗斯全民皆兵?不,去前线的,大多不是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年轻人,而是来自鞑靼、布里亚特、达吉斯坦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军队中鞑靼族死亡人数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西伯利亚的兵源比例高得惊人,这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延续。 早在沙皇时期,俄罗斯就有“用边缘民族的血保卫中心安全”的传统,到了苏联,这种政策被制度化,今天,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这不是某个国家独有的做法,丘吉尔都说过,“帝国的核心,是靠边缘的血维持的。”但在俄罗斯,这种逻辑被执行得特别彻底。 精英的孩子读大学、做生意,不上战场;边疆的孩子则被当作“可耗资源”,上战场“转化价值”。 一场战争,分出了“该活着的人”和“该去死的人”。 更黑暗的,还在后面。 俄罗斯本土媒体曾曝光过一种“死亡金融化”的操作链:地方黑帮与军队人员勾结,提前变更士兵的保险受益人,等人死了,赔款归他们。 甚至有家属签下“死亡对赌协议”,拿出家产“押注”儿子能否活着回来。 死亡,不再是悲剧,而是一个“金融事件”。 更荒谬的是,战争还带来了“治安改善”和“公共卫生指标上升”,因为大量酗酒、暴力倾向的人被送去了前线,许多边远地区的犯罪率和自然死亡率反而下降了。 战争,原本是毁灭文明的手段,现在却成了某些地方“治理社会”的工具,荒唐背后,是制度的空心化和道德的塌陷。 俄罗斯人不是天生不怕死,也不是集体“战斗民族”上头,他们只是被推到了一个不得不死、死了才能“活出价值”的社会逻辑里。 从族裔结构的伤亡分布,到家庭对死亡的容忍度,再到死亡背后隐形的利益操作链,这一切都在说明:俄罗斯对战争的高承受力,不是奇迹,而是极端社会条件下的必然。 这是一种扭曲的生存逻辑:当你活着只能苟且,死了却能换来尊严和补偿,那死亡就不再是终点,而成了出路。 俄罗斯历史上不缺牺牲精神,也不缺“浴血重生”的民族叙事,从1812年抵抗拿破仑,到卫国战争击败纳粹,牺牲的确换来了尊严。 但今天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一个国家如果要靠战争来维持就业、重塑秩序,那问题就不是战争本身,而是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出了问题。 当和平年代无法为大多数人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战争就会变成一种集体逃避的出口,但这个出口通向的,不是未来,而是深渊。 战争经济学,不是俄罗斯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一种短暂的止痛药,背后是真实的社会病灶。 当生命被折算成货币,当牺牲被视为一种“投资”,人类文明的底线也就被悄悄抬走了。 俄罗斯的战争承受力,并不是“民族天赋”,而是经济压力、社会结构和历史惯性的合力产物。 它不是值得羡慕的“稳定”,而是一个社会在缺乏希望时的“自我麻醉”。 当死亡成为一种可计算的资源,就该问一句:这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