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两岸问题上的动作越来越密集,这让人不由得留意到一些变化。 过去几年,

大刘说说 2025-10-28 09:59:53

中国政府在两岸问题上的动作越来越密集,这让人不由得留意到一些变化。

过去几年,官方在处理台湾事务时,总会反复提到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可最近的信号显示,这种表述方式有了调整。

拿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来说,它直接写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却没有再强调一国两制,也没有谈促进两岸经贸文化往来。

这跟之前的文件比起来,差别明显。以前的文件几乎处处提和平统一,现在统一二字前少了和平的限定,留出的空间值得琢磨。

当然,公报里还留了推动和平发展的字眼,说明在是否动用武力上,还没到最后定论的阶段,但整体基调已经从守势转为进取。

这些变化不是凭空来的。政府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启动民意动员,只有在必要时才会逐步铺路。

比如《沉默的荣耀》这部剧直接点名台湾国民党政权,还找了朱枫等烈士的后人办纪念活动。这种宣发方式,明显在唤起历史记忆,引导民众关注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再加上最近设立台湾光复日作为纪念日,一系列动作连成一片,显示政府开始集结民意,为最终解决台海问题做准备。

不过,这还只是开头阶段,不是全面动员。如果哪天媒体大篇幅报道台湾政权过去对大陆人民的伤害,比如早年的轰炸或主动放弃南海岛礁等历史账,那才真是值得期待了。

阻碍大陆动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军事上能不能应对美日全力的干预,另一个是经济上能不能承受发达世界的全面制裁。

军事方面就不说了,全世界一起上吧,我赶时间,只需要关注经济因素就够了。

说来也讽刺,中美贸易战的经历反而成了宝贵经验。它像一次预演,证明欧美供应链和中国绑定太深,突然切断会让他们自己先乱套。

美国的极高关税也没能挡住中国出口额的上升,反而暴露了他们内部的承受力有限。中国原材料采购渠道也转向发展中国家,摆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这些都让台海冲突的后果变得更可控,不再是投鼠忌器。

准备显然是越来越充分了。从国台办10月22日的发布会,到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的大会,都在强化统一的历史正当性。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引发台湾同胞的共鸣。紧接着,新华社署名文章《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直言统一后台湾会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分享国家红利。文章指出,统一能让台湾融入大陆市场,加入RCEP等贸易协定,现在台湾的FTA覆盖率只有9.69%,统一后外资会更愿意投资,产业空洞化问题也能缓解。

还有,10月27日,中国官媒报道多架H-6K轰炸机在台湾周边进行对抗演练,这是对潜在干预力量的直接回应。外交部发言人也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存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在我看来,这些发展反映出国际形势的微妙转变。它已经从讨论阶段走向实质准备。台湾方面如果继续忽略这些变化,只会让局面更被动。大陆的底气越来越足,统一进程会按部就班推进下去。

0 阅读:35
大刘说说

大刘说说

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聊聊我们都感兴趣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