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名女子带孩子到糕点店买东西时,孩子直接用手触碰蛋糕,店家发现后好心提醒,“

狗哥爱你 2025-10-28 03:22:20

江西一名女子带孩子到糕点店买东西时,孩子直接用手触碰蛋糕,店家发现后好心提醒,“手不能拿,对,你要的话找妈妈,我拿袋子给你装,手不能拿的哈”,孩子听见后停止了举动,但女子却觉得店家的态度有问题,随即在店内大吼,“拿,就用手拿怎么了,烦死了,以后不来了”,之后女子气冲冲地带着孩子离开,出门仅五分钟就发布了多条视频,表示这家糕点店的东西让自己孩子吃坏了肚子,让其他人避雷,事后店家发监控视频自证清白,谁料女子却声称监控是伪造的,由于女子损坏了糕点店的声誉,目前店家已经收集好证据维权,而女子也心虚地删除了视频,网友看完这段视频,都觉得这名女子真的太让人无语了。 糕点店里的奶油香气还没散尽,一场闹剧却已悄然升级。那位母亲带着孩子扬长而去时,大概没想到监控镜头早已记录下每个细节。五分钟后手机屏幕上跳出的"避雷"视频,像一记重拳砸向这家普通小店。食品安全本是餐饮行业的生命线,却被如此轻易地当作了报复工具。 店家出示的监控视频里,孩子缩回的小手与母亲突然爆发的怒吼形成刺眼对比。更讽刺的是,所谓"吃坏肚子"的指控发生在离开店铺短短五分钟内。人体消化系统何时变得如此高效?这种违背生理常识的指控,暴露了发泄情绪远比尊重事实来得容易。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举着正义的火把,却忘了火焰也会灼伤无辜者。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22年共处理投诉115万件,其中不实投诉占比达7.3%。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商家被莫须有的指控压得喘不过气。当维权变成毁誉,受害的不仅是某个店主,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石。 那位母亲删除视频的动作已经说明一切。法律不会纵容这种任性,《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店家收集证据准备维权的过程,正是对"谁闹谁有理"畸形逻辑的正面回击。社会需要更多这样较真的守护者。 孩子澄澈的眼睛里,本该映照出成年人知错就改的担当。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母亲用行动教会孩子如何逃避责任。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当孩子未来也选择用谎言掩盖错误时,不知这位母亲是否会想起糕点店那个下午。 玻璃柜台里排列整齐的蛋糕,依然散发着甜蜜的香气。这场风波最让人痛心的,不是被触碰的糕点,而是被玷污的善意。店家那句"手不能拿"的提醒里,藏着对食品安全的坚守,也藏着对孩子健康的呵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狗哥爱你

狗哥爱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