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几十幅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登机。 那几十幅临摹壁画,可不是普通的画稿。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带着团队在敦煌石窟耗时两年多,对着千年壁画一笔一画勾勒,颜料配方都尽量还原古法制法,有些临摹作甚至精准到能看清壁画上的细微裂痕。这些作品,本该是传承敦煌艺术的珍贵载体,却随着他的登机,成了远离故土的漂泊之物。 有人说他是为了守护艺术,可当时敦煌研究院已经成立,无数学者正等着接手研究这些文化瑰宝。军用机票在战乱年代有多珍贵?多少百姓想逃离战火却求票无门,多少文物工作者为保护古迹留在大陆,张大千却凭着权贵关系,带着本该属于公众的艺术财富远走他乡。 他的选择里,藏着旧式文人的精致利己。嘴上说着守护文化,实则把临摹壁画当成了自己的私产。那些年在敦煌,他也曾对壁画进行过不当剥离,留下过争议,如今带着这些作品出走,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文化搬家”,而非真正的守护。 后来这些临摹壁画,一部分被他变卖换取财富,一部分散落海外博物馆。本该在大陆与敦煌原作相互印证、传承有序的艺术珍品,成了海外展览的“孤品”,失去了与本土文化语境的连接。反观同时期的常书鸿等学者,坚守敦煌,在艰苦条件下抢修壁画、整理文献,才真正守住了敦煌艺术的根。 张大千的画技确实炉火纯青,在海外也为中国书画赢得了不少声誉,但这不能掩盖他当年的选择对文化传承造成的损失。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脱离了本土的文化土壤,再精湛的临摹也少了几分灵魂。那些漂泊的壁画临摹作,就像一个个文化符号,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守护,从来不是把财富带走,而是让它在故土生根发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