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6岁的蒋纬国在火车站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便走上前去和她搭讪:“小姐,你手上的报纸能借我看一下吗?”少女抬起秀丽的眼睛,傲慢地看了他一眼:“我的报纸是英文的,只怕你看不懂。” 这话要是搁旁人身上,或许会尴尬地打退堂鼓,可蒋纬国偏不。他刚从德国慕尼黑军校毕业没多久,一口德语说得流利,英文也早过了能读懂报纸的水平。不过他没急着反驳,反而笑着指了指报纸头版的盟军动态:“巧了,我前阵子还和同学讨论过这段战况,就是有个地名的英文拼写一直没确认,正好借你的报纸对对。” 少女愣了一下,大概没料到眼前这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真能接得上话。她犹豫了几秒,还是把报纸递了过去。蒋纬国接过报纸,没急着看,反而先做了自我介绍:“我叫蒋纬国,在装甲部队任职。还没请教小姐芳名?” 这时候少女的态度已经软了不少,轻声回答:“我叫石静宜,在教会学校读书。”谁也没想到,火车站这短短几分钟的相遇,会成了两人缘分的开始。后来蒋纬国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总说,当时石静宜那股不服输的傲气,比她的美貌更让他印象深刻。 不过这段感情一开始并不顺利。石静宜的父亲是实业家,虽然家境不错,但和蒋家比起来还差着不少层级。更重要的是,当时蒋纬国的哥哥蒋经国已经有了稳定的家庭,家里对他的婚事格外看重,一开始并不同意他和石静宜交往。 可蒋纬国认死理,认定了石静宜。他不像其他富家子弟那样摆架子,反而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接石静宜,有时还会陪她去菜市场买菜,学着像普通情侣那样过日子。石静宜也没因为蒋纬国的身份就刻意讨好,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格,两人吵架时,她该坚持的原则一点也不让步。 这种平等又真诚的相处模式,慢慢打动了双方家人。1943年,两人终于在重庆举行了婚礼。婚礼办得不算隆重,蒋纬国特意穿了一身他最爱的装甲部队制服,石静宜则穿了一件素雅的旗袍。当时有记者问蒋纬国,为什么会选择石静宜,他笑着说:“第一次在火车站见她时,她敢说我看不懂英文,这份勇气就比什么都珍贵。” 可惜这段婚姻没能走到最后。1952年,石静宜因为难产去世,蒋纬国为此消沉了很久。后来他虽然又再婚,但始终保留着石静宜的照片,每年忌日都会独自去墓地探望。有人说,蒋纬国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在1942年那个火车站,遇到了敢对他说“你看不懂英文”的石静宜。要是当时石静宜因为他的身份就低声下气,或许两人反而走不到一起。 感情里最难得的,从来不是门当户对的条件,而是哪怕身份有差距,也能彼此平视的勇气。蒋纬国和石静宜的故事,之所以能被人记住这么多年,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守住了爱情最本真的样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树桩
戴某人的种而已
foxwu
什么难产,是常经国为了打压伟国揭发石家走私,常凯申命令弄死的
无天
红颜薄命!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