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凉药,月经暴下如注!明代名医一招归脾扭转危局明·薛立斋《内科摘要》载一奇案:

飞翔说健康 2025-10-27 21:22:50

误用凉药,月经暴下如注!明代名医一招归脾扭转危局

明·薛立斋《内科摘要》载一奇案:商贾之妇,因夫远行,情志郁结,继发寒热、经期延长。前医误辨阴虚血热,投以寒凉降火之药,反致内热如焚、汗出淋漓、经血频下不止。薛氏诊毕断言:“此脾气虚热,非血不归脾。”一剂归脾汤合六味丸,竟挽狂澜于既倒。

一、情志为因,误治三误

《素问·举痛论》明示:“百病生于气也。”妇人思夫情切,肝气郁结,子病及母,损伤脾土。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兆。初发寒热,实为“肝郁乘脾”之往来寒热,恰似《类证治裁》所言“郁证初起在经,久则入络”。

前医首误在未辨病源,见经期延长即断为血热,犯“虚虚实实”之戒。再误于过用寒凉,如《医宗必读》所警“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不知“壮火食气”之理。三误在忽视“自汗盈盈”乃气虚之兆,正如《张氏医通》辨析:“自汗有虚有实,气虚者汗出如浴。”

二、归脾之妙,引血归经

薛氏断症之精,在于透过“内热汗多”之假象,直指“脾气虚热”本质。《脾胃论》阐发:“脾胃气虚,则阴火上行。”此阴火上冲,故见内热;气虚不固,故见汗出;脾不统血,故见经频。

归脾汤之设,暗含“甘温除大热”玄机。方中参、芪、术、草补脾益气,当归、龙眼养血,远志、枣仁宁心,尤妙在木香一味,如《医方集解》所赞:“补中有行,静中有动。”更配六味丸滋水涵木,正是遵《难经》“虚则补其母”之法。

三、古今印证,脾统血之奥义

宋代《妇人良方》早立“补脾摄血”之法,陈自明谓:“妇人月水不断,淋漓腹痛,宜补脾养血。”薛氏此案,实为“脾不统血”理论之完美实践。

清代叶天士治一经漏案,患者“漏下半载,色淡质稀”,前医屡用炭类止血无效。叶氏仿薛氏法,以归脾汤加炮姜,三剂血止。其医案批注:“冲任隶于阳明,脾胃气旺则血自归经。”此论与薛立斋“月经总由脾胃主持”之见如出一辙。

四、临证启迪,辨证如断狱

此案最警醒处,在于揭示“热有真假”之辨。《景岳全书》专设“寒热真假篇”:“假热者,外虽热而内则寒……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本案患者虽显热象,然结合经色、汗质、病史,真相昭然。

今人治月经病,多执“血热妄行”成见,不知《血证论》明训:“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若遇经期延长、色淡质稀者,当思薛氏此案,勿犯“虚其虚”之过。

薛立斋治商妇案,如庖丁解牛般剖开“假热真寒”之迷障。归脾汤合六味丸之配伍,既解“壮火食气”之困,又成“培土生金”之势,实乃中医“治病求本”思想之典范。《医学入门》所谓“万病不已,宜从中治”,在此案中得到了最精妙的诠释。

0 阅读:34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