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7子曰:“直哉史

天津说过去 2025-10-27 19:18:36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上句说到了修德的具体践行,这句就是具体举例,两种性格,两种方向,都是学习的榜样。

简单介绍一下以上两个人:

其一,史鱼, 春秋时卫国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这句评价——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应该指的就是忠直的史鱼尸谏卫灵公的故事。史鱼他是卫灵公的一个臣子,当时的蘧伯玉很贤德,但是卫灵公却不任用他,而弥子瑕这个人很不贤德,无德无才,但是却得到了重用。史鱼这个人多次向国君劝谏,但是卫灵公都没有听。最后史鱼死了,在他死之前,就对他的儿子说,他说“我身为国家的大臣,在位的时候不能够奉劝国君,能够进荐贤德之人,罢黜不贤德之人,这是我作为臣子没有尽忠职守,我死后也不能够用正常的礼仪去安葬了,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之下就足够了。”他的儿子很听话,就依照他父亲的指示,把这个尸体放在了窗户之下。卫灵公来吊唁,看到这个现象,就很惊愕。就问说:为什么要把尸体放在窗户之下呢?史鱼的儿子就把他父亲说的这一番话向卫灵公说了。卫灵公听了之后惊慌失措,然后就说,这是我的过失啊!然后就命令这些人,按着正常的礼仪安葬了史鱼,并且接受了他的劝谏,启用了蘧伯玉,把他举荐出来做官,而且很重用。罢退了弥子瑕,而且疏远了他。

体会一下,魏征的《群书治要·新序》“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以及《吕氏春秋》,“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直言也。”

这两句说的都是一个事,对于国家,对于君主,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良之士了。这句的直是忠直的意思,也就是为道服务、犯颜直谏的大臣。为何说为道服务,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所以海瑞犯颜直谏嘉靖皇帝,也可以说骂了皇帝;这才是犯颜直谏的意思。如果只是为皇权服务,为皇帝服务,和珅和严嵩做的都很好,包括秦桧;满足了皇帝的多巴胺,伤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满足了皇帝的利益。所以,犯颜直谏必然是为道服务,因为合道的本质,会推动国泰民安,其结果也保护了皇帝的利益。可见,忠臣和奸臣的区别,在于奸臣是直接的为皇帝服务,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忠臣是为道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国泰民安,间接的为皇帝服务了。

对于皇帝的感觉来说,必然是,奸臣奸而不奸,忠臣忠而不忠;对于人民来说,奸臣就是奸臣,忠臣就是忠臣。

其二,蘧伯玉,姬姓,蘧qú氏,名瑗yuàn,字伯玉,大夫蘧无咎之子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成子。这句评价——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也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也是至德的泰伯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句体现的故事不明确,也的确很多,像是蘧伯玉人生的总结,不过在庄子,《人间世》螳臂当车的寓言故事里,可以体会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君子不器的品格。君子不器才是君子的合格标志,这可不是腐儒教条主义的君子形象,这一点,其实和庄子一样,庄子打倒的就是颜子没圣学亡的腐儒教条主义的儒学,我要打倒的也是腐儒教条主义的伪儒学。唯一的区别在于,庄子内修的小乘佛法,而孔子则是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法。

综上所述,这两个人,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结合一以贯之,都是做到了上句的以身作则,具体就是言忠信,行笃敬。不管邦有道,还是邦无道,都是做到了这一点的本质——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从不相的维度——德是恒定的光速,唯一且恒定不变的标准;外在形式可以不一样,但其本质没有所谓的为了适应社会而改变。良知,也就是仁,民心所向,是不以人为的选择而改变的。这就是恒定的德。德是唯一恒定的标准,这个德也可以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在于德就是光速,对比就可以知道,符合不符合标准;广义相对论,就是德也是动态的,是要符合当下的实事求是的中庸之道。是动态的心即佛的心所安处是良知。

有德在,相对论比较,即可知善恶,亦可明是非、真理。这是人性社会发展几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秦法以来,哪个朝代不完善,哪个时期不修改;但唯有德,才是生生不息,永葆不变。

这两位可以做到,无非方式是,一个无道如矢,一个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形式不同,初心不变,良知不变,德也。

0 阅读:2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