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

桑代克 2025-10-27 12:20:46

中国最近太难了,不买美国大豆,巴西大豆猛涨价,中国难道非要买大豆?能不能实现国内自足自给? 巴西那边的报价最近确实有点飘,港口报价蹭蹭往上涨,比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价格每蒲式耳高出快3美元,比美国大豆的溢价还离谱。 巴西这边敢这么涨价,也是摸准了点门道。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已经占到他们总出口的七成多,尤其是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后,中国买家采购美国大豆的量大幅减少,巴西似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成了“独家供应商”。 再加上巴西北部主产区前段时间雨水太多,一些农田被淹,新一季大豆产量可能受影响,贸易商也跟着囤货惜售,等着价格再往上走一走。 巴西国内的物流也挺折腾,港口排队装船的队伍老长,运输成本一增加,这些最终都算进了报价里。他们可能觉得,中国这么大需求,短时间内找不到别的替代,价格高一点也得接受。 但巴西可能打错了算盘,中国买家并没有惯着这毛病,集体选择了观望。这不,转身就找到了新的“备选”——阿根廷大豆。阿根廷这边也挺有意思,他们在九月底突然宣布暂时取消谷物出口预扣税,让大豆出口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报价相比巴西显得“友好”很多。 中国的采购商反应那叫一个快,政策出来没两天,就迅速从阿根廷订了大约130万吨大豆。这一下就让巴西那些捂着大豆想卖高价的出口商有点傻眼了,原本以为稳坐钓鱼台,没想到订单这么快就飞了。 不过,光靠阿根廷或者其他国家来补缺口,也不是长久之计。有人可能会问,咱们国家地大物博,为啥不自己多种点大豆,实现自给自足,不用看别人脸色呢?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咱们国家的大豆,自己生产的主要是满足食用,比如做豆腐、豆浆这些,一年大概需要1600万吨左右,这部分国产大豆基本能自给。但更大的头儿在饲料和榨油上,每年消耗量超过1亿吨,这里面绝大部分都得靠进口。 为什么自己种不了这么多呢?咱们的耕地就那么多,首先要保证水稻、小麦这些主粮的种植,大豆和玉米又是同一季节种的作物,种玉米的收益往往比种大豆高,农民种豆的积极性自然受影响。而且,咱们国家大豆的平均亩产和美国、巴西这些主产国相比还有差距,人家一亩地能产更多。 所以,虽然我们在努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之类的技术,也在盐碱地改造上做文章,指望着能把国产大豆的总产量再往上提一提,但面对上亿吨的进口需求,短期内想完全靠自己,确实不现实。 虽然大规模自给自足这条路走起来需要时间,但眼下中国手里还是有牌可打的。首先,咱们国家有庞大的大豆战略储备,据说能达到4500万吨,够全国消耗三个月以上,相当于半年的进口量了。有了这个“压舱石”,就算进口暂时出点问题,也有缓冲的时间,不用担心供应断档。 其次,中国一直在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这传统三大来源,也在和俄罗斯、乌拉圭等国开展合作。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个地方涨价,我们可以转向别处。 另外,技术上也想办法减少依赖,比如在饲料配方里研究用菜粕、棉粕等其他蛋白原料部分替代豆粕,这也能减轻一些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压力。 所以,别看巴西大豆现在涨价涨得欢,中国买家这次集体“停购”,可不是被动挨打,更像是一场冷静的博弈。我们在等两个关键时机:一个是等到明年一二月份巴西新一季大豆大量上市的时候,到时候供应增加,他们库存压力一大,价格可能就得下来;另一个就是看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如果美国大豆能因为关税调整重新回到中国市场,巴西的“独家”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竞争之下价格也得回归理性。 这场大豆贸易的博弈,说到底,比的不仅是谁的供应多,更是谁的耐心足,谁的策略更灵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手里有储备、有替代渠道、有谈判筹码,肯定不会在价格明显虚高的时候当“冤大头”。巴西如果只盯着短期利益,可能会伤了长期建立起来的贸易关系,毕竟那么大量的大豆,最终能找到的稳定大买家可不多。

0 阅读:91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