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中小学生机械作业,推无作业日。家长讨厌,学生苦不堪言的作业要减少,减轻,或消失。但落实才是关键,学校教师如何落实?家长如何转变观念消除焦虑?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为中小学生带来两大“好消息”。 一是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如高频抄写公式、单词等),解决了家长和学生深恶痛绝的无效作业问题; 二是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助力学生劳逸结合。此外,措施还包括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不按成绩排名)、严控学科类培训、推进中考改革等,回应了家长对孩子作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吐槽(如河南家长反映一年级孩子写作业到深夜、二年级需一天掌握古诗并默写)。 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心理健康 该政策跳出“口头减负”的误区,直指学生负担的核心痛点,机械作业耗时长、效率低,不仅挤占休息时间,还易引发厌学情绪。“无作业日”和考试规范则从“硬负担”和“软焦虑”两方面发力,体现了教育从“唯分数”向“重成长”的转向,对保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的效果能否落地,核心不在于“规定本身”,而在于学校、教师、家长能否摆脱固有思维,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将五天作业压缩到四天,让“无作业日”变味)。 学校不能仅靠通知传达,需制定具体细则,比如明确“无作业日”的监督机制、机械作业的界定标准,同时避免用“变相测试”替代作业,防止政策沦为“表面文章”。 部分教师依赖抄写强化记忆,本质是教学方法单一的体现。教师需转变观念:作业的核心是巩固理解而非重复劳动,可设计分层、实践性作业,既减轻负担,又提升学习效果。 部分家长因“怕落后”,会在“无作业日”给孩子额外加餐,反而抵消政策效果。家长需放下“分数焦虑”,认识到“适度休息”是孩子高效学习的前提,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情绪状态,而非单纯追求“做题量”。 仅靠“鼓励”和“严禁”不够,教育部门需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对落实不到位的学校进行督促;同时通过教师培训、家长课堂等方式,持续传递“科学教育”理念,让政策从“文件”真正走进“课堂”和“家庭”,最终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大家对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如何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