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谈崩的概率有多大,这个周末24至26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再次展开商谈,商谈结果可谓是全球瞩目。 先说说这次商谈的核心议题,其实从双方提前释放的信号就能看出来,重点绕不开三个方向: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松绑、农产品贸易的平衡,还有供应链合作的框架。 半导体这块,美国从 2024 年开始加码的芯片出口管制,已经让不少美国企业喊疼,高通、英特尔这些公司,2024 年对华芯片销售额同比降了 22%,手里堆了不少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芯片却卖不出去。 这次美国团队大概率会提 “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毕竟美国 80% 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而中国这边肯定会要求美国放宽对中低端芯片和制造设备的管控,尤其是给汽车、家电用的成熟制程芯片。这俩诉求就像 “拉锯战”,要是美国只想要稀土却不肯松芯片限制,第一个分歧点就来了。 农产品贸易也是老问题了,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玉米量比 2022 年少了 18%,反而从巴西、阿根廷多进了不少。美国农业州的议员早就给政府施压,要求这次谈出个 “增加进口量” 的结果,甚至提了 “中国每年至少买 300 亿美元美国农产品” 的目标。 但中国这边有自己的顾虑,一方面要考虑国内粮价稳定,不能一下子进口太多冲击本土市场;另一方面,美国之前对中国输美农产品加的关税还没完全取消。 2024 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苹果、梨等水果,关税依然高达 15%,中国肯定会要求先对等降税。要是美国在关税问题上不肯让步,只催着中国买东西,谈不拢的风险又会加一层。 供应链合作的分歧更隐蔽,但影响不小。美国想拉中国加入 “供应链安全协议”,要求中国承诺 “不限制关键矿产出口”,还想让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给美国企业更多准入机会。 可中国关心的是美国的 “友岸外包” 政策,2024 年美国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里,给本土新能源企业的补贴高达 3690 亿美元,变相排挤中国电池、光伏产品,中国肯定会要求美国取消这种歧视性政策。 再看看影响 “谈崩概率” 的外部因素,东盟峰会的时间点太关键了。26 日特朗普要去参加峰会,中美商谈刚好在这之前,美国多少会想在东盟国家面前 “展现诚意”,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 毕竟东盟是中美共同的重要贸易伙伴,2024 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 4.2 万亿元,美国对东盟出口额也有 2800 亿美元,要是中美谈崩,东盟国家的产业链也会受波及。 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刚警告,要是中美经贸摩擦再升级,2025 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会下降 0.8 个百分点,这种全球压力下,双方多少会有 “至少达成部分共识” 的动力,完全谈崩的可能性会被拉低一些。 不过也不能忽略之前的 “不愉快” 埋下的隐患。2024 年上半年,美国刚以 “国家安全” 为由,把 28 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 “实体清单”,其中包括不少做半导体材料的公司;中国则对美国的美光公司展开了网络安全审查,最后限制了它在华销售。 这些动作让双方的互信基础本来就薄弱,这次谈的时候,要是某一方提的要求太强硬,或者在敏感问题上 “翻旧账”,很容易让谈判陷入僵局。 从双方之前的谈判节奏看,“先难后易” 或者 “部分达成共识” 的可能性更大。2024 年中美在 APEC 会议期间的商谈,就是先在农产品关税上达成了小范围协议,把半导体、供应链这些难啃的骨头留到后面。 这次大概率也会延续这种模式,这种 “不完全谈成,也不完全谈崩” 的结果,既能给国内交代,也能给东盟国家一个 “中美愿意合作” 的信号,算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当然,也不能排除 “谈崩” 的极端情况。要是美国在半导体问题上寸步不让,甚至提出 “中国必须停止对华为的芯片支持” 这种无理要求,中国肯定会直接拒绝;反过来,要是中国在稀土出口上提出 “美国必须先取消所有芯片管制”,美国也不会同意。 但从目前双方释放的信号看,都没把话说死,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之前在采访里提到 “愿意就芯片限制进行‘有条件磋商’”,中国商务部也表示 “希望通过对话解决合理关切”,这种留有余地的表态,让完全谈崩的概率降到了 30% 左右,更多可能是 “达成部分共识,遗留核心分歧”。 到了 26 日商谈结束的时候,不管结果如何,对全球市场的影响都会立刻显现。要是谈成了部分协议,比如取消农产品关税、放宽中低端芯片出口,美股的农业股、半导体股可能会上涨,中国的稀土、家电板块也会跟着受益。 要是谈崩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波动,尤其是大豆、玉米这些农产品,毕竟中美都是主要进出口国。不管怎样,这次商谈只是中美长期博弈里的 “一个回合”,就算这次没谈拢,后续大概率还会通过副部长级、工作级的对话继续沟通,完全 “断联” 的可能性很小。 信源:中国商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