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我们追捧的韩国电影,好像突然就不香了。 影院上座率只有一半,去年一整年,

明天会吏好 2025-10-26 05:38:16

曾经被我们追捧的韩国电影,好像突然就不香了。 影院上座率只有一半,去年一整年,只有6部国产电影赚钱。 到了今年上半年,情况更糟,本土电影票房份额跌到近十年最低,只有3部盈利。 《首尔之春》的导演金性洙早就忍不住开炮了,他批评那些大公司,别再傻乎乎地砸钱拍什么“太空打怪”的大片了,观众早看腻了。 多看看《首尔之春》这种讲普通人故事的“小片子”,成本不高,票房却爆了。 观众去哪儿了? 答案很简单,都在家里看Netflix。 韩国有1350万人(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正在订阅Netflix,这个数字还在涨。 花几十块钱,一个月的新片看不完,谁还愿意花高价去电影院看一部可能不好看的电影? 资本也慌了。 CJ集团砸了300亿韩元,拍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露梁:之海》,想力挽狂狂澜。 结果呢? 票房惨淡,观众评价很直接:“特效不错,但剧情太空洞了。”事实证明,想靠情怀观众,这招已经不灵了。 反倒是像《破墓》这种成本不高、剧本扎实的电影,成了黑马。 现在,大公司们似乎终于想明白了。 CJ、Showbox这些巨头纷纷宣布,要砍掉30%的大制作预算,转头去扶持“中等成本+好剧本”的模式。 也拿出500亿韩元基金,专门支持中小成本电影。 说到底,韩国电影的危机,不是观众不爱看电影了,而是电影院里的内容,和观众的需求脱节了。 当家里几十块的流媒体就能提供海量内容时,电影院必须拿出不可替代的东西。 那个东西,不是更炫的特效,也不是更宏大的场面。 它可能就是《寄生虫》里那个潮湿的地下室,是《釜山行》里那节人性挣扎的车厢。 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故事说圆了。 这阵痛过去,或许才是韩国电影新一轮精品化浪潮的开始。

0 阅读:34
明天会吏好

明天会吏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