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2020 年的印度市场曾洋溢着一种志在必得的兴奋,他们终于把苹果的 8 条核心产线从中国吸引了过去。当时的新德里用各种优惠政策铺路,又是简化审批流程,又是承诺税收减免,一副要打造 “南亚制造中心” 的架势。 苹果也砸下真金白银,在泰米尔纳德邦建起超大型工厂,带动了当地数万就业岗位,一度成为印方招商引资的标杆案例。 谁都没料到,这份看似双赢的合作会在几年后迎来惊天反转。印度税务部门突然翻出尘封半个多世纪的 1961 年所得税法,抛出了一个让苹果始料未及的要求:不能只按印度本土的营收缴税,必须把全球营业额纳入征税基数。 一张高达十亿美元的税单就这样直接拍在了苹果印度分公司的办公桌上,相当于给这家科技巨头来了个 “关门打狗”。 熟悉国际税务规则的人都清楚,这种按全球营业额征税的操作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正常情况下,跨国企业只需根据在当地的实际营收,按照所在国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也是国际通行的 “属地征税” 原则。 印度突然搬出六十多年前的老法律,本质上是钻了法律条文的空子 —— 这部法律制定时,全球化分工尚未形成,根本没有考虑到现代跨国企业的运营模式。 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用类似手段对待外资企业。此前,亚马逊、沃尔玛等巨头在印度市场都遭遇过税务突袭,一些中国手机厂商也因当地政策频繁变动而损失惨重。 有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已有超过 200 家跨国企业因政策不确定性从印度撤资,营商环境排名长期徘徊在全球 100 名开外。苹果此次的遭遇,不过是印度招商引资 “先画饼后抢食” 套路的又一次上演。 从商业逻辑来看,印度的这种做法堪称杀鸡取卵。苹果将产线转移到印度,原本是看中了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计划在南亚建立新的供应链基地。 如今突如其来的税务重击,不仅让苹果的印度布局陷入被动,更向全球投资者释放了危险信号:在印度的投资可能随时面临政策风险。 这种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规划,恐怕未来没有哪家跨国公司敢轻易在印度进行大额长期投资。 更深层次来看,这背后反映的是印度发展模式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外资来推动制造业升级,另一方面,又缺乏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和法治保障。 想要成为真正的 “世界工厂”,靠的不是一时的优惠政策吸引,而是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和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动辄拿出旧法律 “割韭菜”,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商招牌。 对于苹果而言,这次税务风波或许会让其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布局。中国作为全球最成熟的制造业基地,不仅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更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法治保障,这也是众多跨国企业难以割舍的核心优势。 印度想要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如何尊重市场规则,如何留住外资企业的心。 印度对苹果的这次 “税务突袭”,看似赚了短期利益,实则输掉了长期信誉。一个国家的招商引资不能靠 “画饼诱惑”,更不能靠 “事后翻脸”。唯有建立稳定、透明、符合国际规则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优质外资。 对于全球企业来说,这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选择投资目的地,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好风险账。而印度想要实现制造业崛起的梦想,终究还是要回到尊重市场、敬畏规则的正确轨道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