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个11岁的男孩,被5个左右同龄孩子围住,他们拳打脚踢,殴打男孩长达6个小时,打到里面的器官都破裂了,母亲掀开孩子的衣服,发现了刀痕的血迹,皮带抽的淤青,此事调查之后,那几个同龄人被放掉了。 “妈妈,我扛不住了。” 当 11 岁的儿子在怀里发出嘶哑的求救时,母亲的心像被生生撕开。 她颤抖着掀开孩子的衣服,密密麻麻的刀痕、紫红的皮带印、大片淤青布满瘦小的身躯,每一道伤痕都在诉说着六个小时的噩梦。 直到孩子的哭声惊动邻居,报警后这场暴行才得以终止。 谁能想到,对一个 11 岁孩子下此狠手的,竟是他的同龄人,原本该充满欢笑的童年,在这一刻被暴力彻底碾碎,也戳破了当地人心中 “童年本该安全” 的幻想。 孩子不仅满身皮外伤,后续突发的剧烈腹痛,让医生怀疑可能存在内伤,急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可这家人是低保户,面对高昂的检查费和康复费用,母亲攥着皱巴巴的零钱,愁得整夜难眠,连孩子的救命钱都凑不齐,她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 报警后那几名施暴的孩子,竟被警方暂时放回了家。 看着自家孩子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施暴者却安然无恙,母亲既愤怒又绝望:“我的孩子受了这么大罪,难道就没人管管吗?” 她盼着司法能给个公道,可眼前的处境,让她看不到一丝希望。 六个小时的持续殴打,为何没有任何人及时干预?不管是校园还是社区,本应守护孩子的监管防线,在这一刻彻底失效。 那些施暴的孩子,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显然,家庭、学校的防暴教育缺失,让暴力在孩子间悄然蔓延,他们把欺凌当成 “打闹”,却不知已酿成恶行。 而受害家庭面临的困境,更暴露了救助体系的脱节,低保家庭凑不出医疗费,却没得到及时的应急帮扶,孩子遭此重创,心理干预也迟迟未到位。 对未成年施暴者的处置过于草率,简单放回不仅无法给受害者交代,更可能纵容暴力重演。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保住孩子,守住真相。家属第一步必须赶紧让医院做全面检查,保留所有影像报告、化验单,孩子的伤服、现场痕迹都要妥善保存。 同时收集报警记录和邻居的证言,必要时申请司法鉴定, 这些都是后续维权的关键。 没钱治病别硬扛,赶紧向民政部门、妇联、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申请紧急救助,心理干预也不能少,孩子的身心都需要疗愈。 如果警方立案或侦查不力,别犹豫,找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律师,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一定要把法律程序走到底。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未满 12 周岁的未成年人,即便实施故意伤害等危害行为,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年满 12 周岁,才需根据行为情节与危害程度,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对那些施暴的孩子,也不能简单 “放过”。既要依法追究责任,让他们知道暴力要付出代价,更要联合家庭、学校进行教育感化,补上 “尊重生命” 这一课,不能让 “未成年” 成为施暴的保护伞。 学校和社区更该警醒。得赶紧建立起快速响应的报警通道,一旦发现欺凌苗头立刻干预,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及时介入心理辅导和家庭疏导,日常多开展反欺凌课程,让孩子从小懂得敬畏生命、拒绝暴力。 媒体报道时,也请守住底线,别过度曝光受害者隐私,多聚焦司法公正和制度完善,而不是靠猎奇煽情博眼球。 就像这起围殴案中,施暴者若未满 12 周岁,即便将 11 岁男孩打得满身伤痕、疑似内伤,也无法被追究刑责。 可孩子遭受如此严重的伤害,施暴者却可能因年龄门槛免于刑事制裁,这样的结果不仅难以抚慰受害家庭的伤痛,也让公众难以释怀,难免引发对公平正义的热议与担忧。 对受害家庭,社会要伸手拉一把,对施暴者,法律和教育要双管齐下,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该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