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屏幕上跳出“外卖预计送达时间已过”的提示时,指尖悬在评价界面的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在我看来,答案清晰而坚定:不会给外卖员差评。差评看似是对“服务超时”的即时反馈,实则可能忽略了外卖员背后复杂的客观困境,也低估了这份职业背后的辛劳与不易。 外卖行业的运转,从来不是外卖员单方面可以掌控的线性流程。超时的背后,藏着太多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变量。或许是高峰期突发的交通拥堵,路口的红灯一次又一次延长等待时间,电动车在车流中寸步难行;或许是商家出餐延迟,后厨突然涌入的订单让备餐速度跟不上,外卖员只能在取餐口焦急等待,眼睁睁看着配送时间一点点减少;又或许是顾客填写的地址不够精准,小区楼号混乱、单元门隐藏在拐角,外卖员需要反复打电话确认,在陌生的街巷里浪费宝贵的几分钟。这些客观因素,如同一个个无形的“路障”,横亘在配送途中,并非外卖员“故意拖延”就能解释。将超时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他们,显然有失公允。 更重要的是,外卖员这份职业,承载着远超“送餐”本身的压力与辛劳。为了按时送达,他们常常在风雨中奔波——夏日里,烈日把头盔晒得发烫,汗水浸透工装,却不敢停下喝口水;冬日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手指冻得僵硬,仍要紧紧握住车把;遇到下雨天,雨衣遮不住全身,雨水顺着裤脚流进鞋子,送到顾客手中的餐食却要保持干爽。除了恶劣天气,他们还要面对严格的平台考核:超时会扣钱、差评会扣分,甚至影响后续接单量。为了多赚一点收入,不少外卖员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刻紧绷着“赶时间”的神经,甚至要承担交通安全的风险。我们眼中的“超时几分钟”,可能是他们为了弥补前一单的延迟,拼命赶路却仍未追上的时间差;是他们为了不耽误顾客用餐,连饭都没顾上吃的忙碌间隙。若仅仅因为超时就给出差评,无疑是对他们辛劳付出的否定,也会让这份本就充满压力的工作,更添一份冰冷的重量。 当然,不轻易给差评,不代表对“超时”问题视而不见。当外卖超时后,更理性的做法是先与外卖员沟通。电话那头,他们或许会带着歉意解释原因——“路上堵车了,实在不好意思”“商家出餐慢了,我再快马加鞭给您送过去”。几句简单的沟通,既能了解超时的真实情况,也能让双方多一份理解。对于顾客而言,晚几分钟吃到的餐食或许会凉一点,但换来的是对他人处境的体谅;对于外卖员而言,顾客的包容不是“理所应当”,而是一份温暖的鼓励,让他们在奔波途中感受到一丝善意。这种相互理解,远比一个冰冷的差评更有意义,也能让外卖行业的供需关系更加和谐。 城市的便利,离不开外卖员的默默付出。他们是穿梭在街头的“摆渡人”,将热气腾腾的餐食送到我们手中,也传递着城市的烟火气。当外卖超时的情况发生时,多一份换位思考,少一份苛责;多一份包容理解,少一份负面评价。这不仅是对他人辛劳的尊重,更是我们作为城市一份子,应有的温度与善意。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比“准时”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难得的体谅与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