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正史中的关羽,死得比你想的憋屈的多!关羽败走麦城,面对魏国跟吴国的双重算计含恨而终,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不是的,毕竟《三国演义》跟正史记载有一些出入,而关羽在正史当中明显死的更加憋屈。 正史当中记载,关羽并非战死,而是被孙权俘虏,然后关羽刚到东吴就被斩首示众,而且关羽是被孙权部下牙将马忠抓获,然后带回,更令人遗憾的是,庞德之子庞会将关氏灭族。 所以说,关羽在被逮捕后的下场格外凄惨,至于关羽是怎么走向失败的,其实正史也有所不同,按照当时的情况,刘备在开疆扩土初期,其实给了底下士族不少承诺。 然后让他们支援扩张军队,结果这些士族出了几年的钱和人,到最后封赏的时候,刘备是把原先的县区改成了郡,大部分是名义上的封赏,只有刘备的自己人得到了实际封赏。 这种做法让士族极度不满,他们认为刘备封赏不均,但蜀汉没有走下坡路的时候,他们的意见并不能起效,在这种情况下,关羽遭遇危机,那情况又不一样了。 原本孙权也知道杀关羽后患无穷,可当士族把关羽当成调和矛盾的唯一突破口时,对东吴来说当时第一时间肯定就会想到直接杀关羽,这样一来内部就能偏向稳定。 所以几个因素结合起来,就在历史记载上有了一句“羽至即斩”,可见孙权当时已经是认可了士族的说法,把关羽斩了之后,未来士族跟中央的矛盾就能减缓。 同样的,关羽在正史记载当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手下出卖,这些士族原本也是南郡十六城刘备的人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本身是不受军队内部敬重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关羽的傲慢姿态多次战略失误,比如吕蒙白衣渡江直接夺取了城池等等,问题逐渐积累,内部军心自然不稳,而关羽在这方面较为薄弱。 综合起来,就有了东吴背刺包围关羽,吕蒙再出奇招,断了关羽后路,一来一回,再加上南郡士族的干扰,关羽能赢的机会越来越低,以至于最后成了孤军奋战,唯一的希望是刘封。 可刘封本身作为刘备养子,在刘禅出生后被刘备调离中央,关羽对其也一直没什么好脸色,这导致刘封以刚入封地局势不稳的理由拒绝了驰援,关羽自然就没了回击的手段。 退走麦城属实是无奈之举,而让人憋屈的是,关羽最终没能死在战场,而是被孙权当众斩首,随后将头颅送至魏国,当然,曹操对此非常难过,反倒是立了墓冢,按照诸侯的礼仪部署。 这也产生了一个奇观,魏蜀吴三国同时为一个人建立墓碑,在历史上可谓是极其少见,可关羽的离去却称不上一个善始善终,身为猛将,却倒在了勾心斗角当中,属实令人惋惜。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