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先掰扯个数据,马六甲海峡每年承担着全球约40%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的货物占比超过60%——换句话说,新加坡港口每年赚的“过路费”里,一大半都来自中国商船的停靠、装卸和通航费用。有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700万标准箱,其中中国相关航线贡献了近2200万箱,光这部分带来的港口服务费、燃油补给费就占了新加坡港口年收入的55%以上。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给美国的“保护费”。这些年美国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常年驻扎军舰,每年新加坡要为基地维护、人员补给支付近10亿美元,还得采购美国的武器装备,比如2023年就花了12亿美元买F-35战机。可这些钱从哪来?说白了,还是从中国商船缴纳的“过路费”里抽成——中国货船给的钱撑起了新加坡的港口经济,新加坡再拿这笔钱的一部分交给美国,这不就是咱们间接替他付了保护费吗? 之前新加坡之所以不慌,是因为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西向贸易的“咽喉”,咱们的石油、天然气进口,还有和欧洲、中东的货物贸易,几乎都得走这条道。新加坡攥着这条通道,就等于攥着和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哪怕一边靠中国赚钱,一边给美国当“桥头堡”,也不愁没收益。 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早就意识到单一航道的风险,这些年一直在打通新的物流通道。中老铁路通车后,中国西南地区的货物可以直接通过铁路经老挝到泰国,再走泰国湾港口出海,绕开了马六甲海峡;中欧班列更是常年满负荷运行,2023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把原本走海运的中欧贸易货物,大半都转到了陆路上;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咱们帮着建成后,中东的石油可以直接从瓜达尔港经陆路输往中国新疆,不用再绕马六甲海峡走半个地球。 这些新航线一开通,走马六甲海峡的中国货船肉眼可见地减少了。2024年上半年,新加坡港来自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了12%,港口收入直接少了近8亿美元。更让新加坡着急的是,这种下降不是暂时的——中老铁路正在规划延伸到柬埔寨,瓜达尔港的石油运输管道还在扩容,未来只会有更多中国货物绕开马六甲。 有人可能会问,新加坡就不能找其他国家的商船补窟窿吗?还真难。全球能有这么大货运量的,除了中国没第二个。欧洲的贸易量本来就在下滑,印度的货物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撑不起新加坡港口的需求;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商船数量有限,就算全走马六甲,也补不上中国货船减少的缺口。 新加坡现在的尴尬就在于,之前把宝全押在了马六甲海峡上,还一边讨好美国一边赚中国的钱,可没料到中国能这么快打通替代通道。现在中国货船少了,“过路费”收入降了,给美国的保护费却一分不能少,经济压力一下就上来了。更重要的是,没了中国货物的支撑,新加坡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术”也不好玩了——靠美国保护换不来真金白银,离了中国又赚不到钱,这不慌才怪。 其实新加坡慌的根本,是没看清时代的变化。过去靠地理位置吃“通道饭”可行,可现在中国早就不是只能依赖单一航道的国家了,咱们有能力自己建通道、拓航线,不再被别人“卡脖子”。新加坡要是还抱着老思路,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给中国添堵,最后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 真正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放下对美国的过度依赖,踏踏实实和中国合作。毕竟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是共赢机会,而不是谁给谁“赏饭吃”。要是新加坡能认清这一点,不再跟着美国搞小动作,反而能借着中国的新通道找到新的合作机会,可要是还执迷不悟,恐怕慌的日子还在后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