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确实想与中国脱钩,但华盛顿的如意算盘是让中国配合他们有序脱钩,所以他们提出所谓“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对华战略 说白了,这三分法就是美国给中国量身定做的“选择题”,但选项背后全是他们的算计。 想“合作”的时候,就摆出一副商量的姿态,核心诉求全是解决美国的难题。 比如稀土领域,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里的地位摆在那儿,美国自己的稀土生产链早就断了档,想重建就得靠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支持,这时候就急着找中国谈“合作”,盼着我们能配合他们把这条链子搭起来,好为后续可能的“脱钩”铺路。 可一旦到了美国觉得自己有优势的领域,“对抗”的面目就露出来了,脱钩断供、封锁制裁一套接一套。 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美国生怕中国在芯片技术上追上来,先是逼台积电等企业断供华为,后来又搞出芯片出口管制,甚至拉着盟友一起围堵,恨不得把中国半导体产业“卡”在起步阶段。 就像当年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天津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会谈时戳穿的那样:华盛顿眼里只有自己的关切,只想要自己满意的结果,一门心思想着单方面受益。 简单说就是,坏事他们干得明明白白,好处还想全占了,天底下哪有这么霸道的道理? 这背后,其实就是美国想让中国按他们的剧本走,在他们需要的领域“配合”着保持联系,在他们想打压的领域“乖乖”接受脱钩,实现所谓的“有序脱钩”。 仔细琢磨这三分法,本质上就是美国把“霸权逻辑”包装成了战略话术。 他们想脱钩,却又没底气一下子斩断和中国的联系,毕竟中国的供应链、市场对美国不少行业来说都是刚需,真要是硬脱钩,美国自己也得疼。 所以才想出这么个“三选一”的套路,说白了就是“我需要你的时候,咱们就得合作;我想打压你的时候,就不惜对抗;至于竞争,那得是按我的规则来的竞争”。 但现实是,中美脱钩早就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已经在多个领域悄然上演了。 现在的关键不是我们要不要配合美国的“有序脱钩”,而是怎么让脱钩的节奏、方向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走。 美国想重建产业链,我们也在补短板、强链条,说白了就是一场“时间赛跑”。 他们搞基建喊了好几年,进度还是拖拖拉拉;想重建稀土产业链,光审批流程就耗了不少时间,更别说技术、人才这些硬骨头。 反观我们,从半导体材料的自主研发,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只要我们抓住时间窗口,把产业链的韧性提上来,肯定能在这场比拼里抢得先机,到时候不管美国怎么搞脱钩,我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的三分法里从来没有“公平”二字,他们嘴上说“合作”,却不愿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这些议题上真正和中国对等合作。 嘴上说“竞争”,却用政治手段打压中国企业,这哪里是竞争,分明是霸凌。 对这种双重标准,我们根本没必要客气,该争取的利益要争取,该反制的打压要反制,既然美国已经把“竞争”摆上台面,我们就按规矩接招,但绝不能顺着他们的如意算盘走。 说到底,美国的三分法对华战略,不过是想把中国框在他们的霸权框架里。 但如今的中国早就不是任人摆布的样子,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执行力,更有14亿人的市场底气。 面对脱钩的大趋势,我们不用慌,也不用对美国抱有幻想,沉下心来建好自己的产业链,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