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专业捕蛇人表示:多数人都不知道,一旦蛇进入冬眠,可能就会成为老鼠的盘中餐,哪怕被吃掉也不会苏醒。 蛇是“怕冷”的变温动物,当外界气温降到15℃以下,它们就会停止活动,找个隐蔽的洞穴、石缝或者枯木堆开始冬眠。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门研究过爬行动物的冬眠机制,结果发现,冬眠时的蛇就像“冻僵”了一样——体温跟着环境温度一起降,新陈代谢慢到只有平时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心跳从每分钟几十次降到只剩两三下,全身的肌肉都软塌塌的,对外界的动静几乎没什么反应。 就好比人深度昏迷时,就算有人碰自己,也很难立刻醒过来反击,蛇在这种状态下,自然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可冬天对老鼠来说也不好过,野外的草籽、昆虫变少了,它们就得四处找吃的。蛇藏身的冬眠洞穴,对饥肠辘辘的老鼠来说,简直是送上门的“粮仓”。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年在江苏宜兴做过调查,在当地好几个蛇的冬眠洞穴里,都发现了赤练蛇、乌梢蛇的骨头和鳞片,洞穴里还有大量老鼠粪便。科研人员分析后确定,这些蛇就是被老鼠钻进洞穴后吃掉的。 有时候老鼠会先在洞口试探,发现蛇没反应,就大胆地爬进去,从蛇的脑袋或肚子这些软嫩的地方下口,而蛇因为休眠太深,根本来不及挣扎,只能静静地被老鼠啃食,最后变成老鼠过冬的能量补给。 《动物学报》2022年的一篇研究也提到,这种“鼠吃蛇”的情况在温带地区冬天很常见。老鼠的鼻子特别灵,能循着蛇身上的气味找到它们的冬眠窝。 要是遇到小体型的蛇,一只老鼠就敢独自“下手”;要是碰到个头大的蛇,几只老鼠会一起上,有的咬头、有的咬身子,分工合作把蛇分食掉。 更有意思的是,老鼠还会“挑软柿子捏”,专门找那些休眠状态更深、反应更慢的蛇,这样既能吃饱,又不用担心被蛇反击。 其实从大自然的规律来看,这也是食物链里的一种平衡。冬天食物少,老鼠靠吃冬眠的蛇活下去,维持自己的种群;而蛇为了应对这种危险,也慢慢进化出了一些办法。 比如找更隐蔽的洞穴,或者好几条蛇挤在一起冬眠——人多力量大,总能多一分安全。但即便这样,每年还是有不少蛇没能熬过冬天,成了老鼠的食物,这也直接影响着蛇类的数量。 所以说,蛇的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一觉”,背后藏着不少生存危机,这也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