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损伤孩子大脑的5个坏习惯,父母后悔知道得太晚! 行医40年,我见过太多抽动症孩子的家长愁眉不展:“孩子不仅眨眼耸肩,还记不住课文、上课走神,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抽动症本身伤脑,而是家长没留意,生活中一些坏习惯正在加重抽动,还悄悄损伤孩子的大脑发育,让症状反复难好。 父母都盼着孩子大脑发育好,学习反应跟得上,可对抽动症孩子来说,神经本就敏感脆弱,这些坏习惯会加倍刺激大脑,既加重抽动,又影响认知。 今天把这5个习惯说透,早避开早受益! 1 吃太多甜食 糖果、蛋糕、奶茶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但抽动症孩子对糖分更敏感。 中医讲“甘能助湿生热”,过多糖分堆积会让体内湿热加重,引动肝风,导致眨眼、清嗓子等抽动症状加剧; 从大脑发育来看,糖分摄入超标会让大脑供能忽高忽低,神经细胞信号传递受阻,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会下降。 长期吃甜的孩子,不仅背书费劲、上课走神,情绪还容易大起大落,很难沉下心思考。 建议用新鲜水果替代甜食,既能满足口感,又能避免湿热伤脑。 2 睡眠不足,经常熬夜 “写完作业再睡”“周末多玩会儿没事”,这些想法对抽动症孩子危害极大。 大脑需要在睡眠中修复神经细胞,整理白天的信息,而抽动症孩子的神经本就脆弱,睡眠不足会让神经一直处于疲劳状态,抽动症状更容易爆发。 长期熬夜的孩子,不仅晚上抽动加重,白天还会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没法高效处理信息。 建议小学阶段孩子晚上9点前入睡,保证10小时睡眠,让大脑和神经充分休息。 3 沉迷电子产品 手机、平板成了不少家庭的“哄娃工具”,但屏幕强光和快速切换的画面,会过度刺激抽动症孩子的大脑。 大脑长期处于“高速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紧张状态,得不到休息,肝风更容易躁动,眨眼、摇头等抽动症状会明显增多。 更关键的是,碎片化信息会让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变弱,遇到难题就懒得动脑。 建议每天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超过30分钟,多陪孩子玩积木、读绘本等需要专注的游戏,帮大脑恢复深度处理能力。 4 缺乏体育锻炼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抽动就该少动”,这是大错特错! 运动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给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缓解神经紧张,减少抽动发作;反之,长期不运动的孩子,大脑供血不足,神经反应变慢,抽动也更容易反复。 不爱运动的孩子,不仅抽动难控制,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影响学习和认知。 每天抽30分钟陪孩子跑步、跳绳、打球,不仅能让孩子体质变强,大脑也会更灵活。 5 经常吼孩子 “别眨了!再眨眼睛就瞎了!”“说了多少遍还改不了!”家长的大吼大叫,会让抽动症孩子陷入极度紧张和恐惧中。 这种负面情绪会刺激大脑产生应激反应,让肝风瞬间躁动,抽动症状立刻加重,还会影响脑神经细胞生长,导致孩子认知功能下降。 经常被吼的孩子,还会变得胆小自卑,不敢主动思考,大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教育抽动症孩子要多耐心引导,用“妈妈知道你控制不住,我们一起努力”代替指责,帮孩子稳定情绪。 END 其实对抽动症孩子来说,控制症状和保护大脑同等重要。家长要先做好榜样,自己少刷手机、不熬夜,再帮孩子避开这5个坏习惯。 大脑发育和抽动调理都需要时间,早干预早受益,别等孩子症状加重、认知受影响了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