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韩国宣布 10月23日,韩国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作出反倾销肯定性初裁,建议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中国企业最高税率43.60%,日本企业最高35.26%。 (参考资料:2025-10-23 证券时报——韩国对涉华工业机器人作出反倾销初裁) 韩国此次针对中国机器人发起调查,并非临时决策。 早在今年5月,韩国便依据本土企业HD现代机器人的申请启动相关程序,且明确划定了调查范围——仅针对四轴及以上、负载6到600公斤的立式多关节机器人,小型高速机型与喷涂机型均不在此列。 韩国推动这一调查,核心原因在于中国机器人产品的强劲竞争力,中国同类机器人产品价格较韩国本土产品低40%,功能却相差不大,凭借高性价比,中国机器人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已攀升至35%。 与之相对,韩国本土企业HD现代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下滑,目前仅维持在18%的水平,面对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韩国采取相关举措试图维护其市场地位,具有一定的产业保护逻辑。 从产业布局来看,韩国正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近期已设立50万亿韩元的尖端产业基金,意在该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在此背景下,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压,使得韩国倾向于通过加税等手段设置贸易壁垒,为本土机器人企业争取发展空间。 然而,若加税措施落地,将对中韩双方均产生不利影响,韩国市场占据中国机器人出口份额的15%,年交易额超30亿元。 一旦加税,中国机器人企业出口韩国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原有的价格优势会被显著削弱,出口业务将面临挑战。 从长远视角看,依赖加税保护本土企业并非可持续之策,根据WTO规则,实施反倾销措施需具备确凿的因果证据,证明进口产品对本土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不能随意启动。 此外,中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技术进步显著,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的落地经验也获得韩国客户的认可,这些核心竞争力难以通过加税彻底抵消。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相较于设置贸易壁垒,中韩双方在机器人领域开展合作更具可行性。 韩国在AI技术领域具备扎实基础,中国则拥有成本优势与快速的技术迭代能力,双方若能开展联合研发,实现优势互补,有望推动机器人产品升级,促进整个产业发展。 反之,若持续维持贸易对抗,最终可能影响消费者权益——市场上可选的机器人产品种类减少,价格也可能出现上涨,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得高性价比的产品。 整体而言,韩国此次发起调查,表面是维护本土企业利益,实则偏离了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逻辑,机器人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摒弃“堵截”思维,转向“疏导”与合作,通过协同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双方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