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

桉闻通史 2025-10-24 15:08:43

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别觉得这是夸张,看看过去几十年,新加坡是怎么靠中国“吸血”的就知道。全球过马六甲海峡的船,60%都是中国的;中国85%的进口能源,从中东、非洲运回来,都得走这条道。   就说港口那点事儿,一艘中国货轮过去,光靠港费、引航费、船舶维修费,新加坡就能赚走几十万,要是油轮,费用还得翻番。每年光这一项,流水一样进账几百亿美元,说马六甲是新加坡的“摇钱树”都轻了,这根本就是台印钞机。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每年花200亿美元搞军费,钱从哪来?一大半都是从中国交的过路费里抠出来的。2025年刚掏10亿美元买了4架美国P-8A巡逻机,转头又订了20架F-35隐身机,说是为了“保卫海峡安全”,说白了就是给美国交保护费,抱大腿。等于中国商船在马六甲交的钱,绕了一圈变成美军的装备,反过来还得看着美军舰在海峡里晃悠,这事儿想想都觉得憋屈。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早没打算把鸡蛋都放马六甲这个篮子里,一条条新路线冒出来,每一条都往新加坡心窝子扎。先说说中缅油气管道,2025年楚雄禄丰那边新添了个华煜23号阀室下载点,一投产每年就能输送4.5亿立方米天然气,直接供滇西20多家工厂用。   以前云南的企业要想用天然气,得等油轮从波斯湾绕马六甲过来,再运到云南,又慢又贵,现在打开阀门就能用,谁还费劲吧啦走马六甲?就这一下,云南的能源自给率从2020年的15%直接飙到40%,新加坡少赚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再看中欧班列,2025年开行量直接突破5万列,从重庆开到德国杜伊斯堡,以前得走海运绕马六甲、过苏伊士运河,要30多天,现在12天就到,物流成本还比海运低20%。更绝的是,中国还把中老铁路和中欧班列连起来了,老挝的橡胶、泰国的水果,不用先运到新加坡转船,直接从万象装火车到昆明,再上中欧班列去欧洲,东南亚国家都跟着绕开马六甲了,新加坡想赚中转费都没机会。   最让新加坡难受的是瓜达尔港。当年新加坡从巴基斯坦手里抢下这个港的运营权,结果闲置了8年,啥也没干,就想着让它烂在那儿,免得抢了马六甲的生意。结果2013年中国接手,3年就把港搞通了,2025年俄罗斯通过这儿给东南亚运了500万吨液化天然气,以前从俄罗斯运到东南亚得绕马六甲,要45天,现在走瓜达尔港22天就到,成本直接降了28%。   更狠的是,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还在这儿搞了人民币和卢比直接结算,以前得用美元中转,要3天才能到账,现在10分钟就搞定,等于连美元的面子都不给,新加坡想靠货币结算赚差价也没戏了。   眼瞅着印钞机变慢,新加坡急得开始病急乱投医,可出的招一个比一个搞笑。先是拉印度入局,2025年9月跟印度签了协议,让印度每月派军舰来马六甲巡逻4次,结果印度军舰刚开进海峡,马来西亚就直接喊话“别来添乱”,说印度没资格在这儿执法。   更尴尬的是,印度军舰连独立处理事情的权力都没有,真遇到事儿得先通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三方,等商量完,船都跑没影了,这不就是个摆设吗?   然后又砸200亿新元扩建樟宜港,想靠更大的码头抢生意,结果2025年港口吞吐量反而下滑了6%。为啥?因为中国货轮都跑去瓜达尔港和泰国的林查班港了,谁还来新加坡?更讽刺的是,扩建的时候港口工人还罢工了,嫌薪资太低,直接瘫痪了3个码头,工期拖了快半年,钱花出去了,活儿没干成,新加坡管理层脸都绿了。   其实中国布局这些替代路线,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20年前就开始琢磨了。当年新加坡拿到瓜达尔港的运营权后,故意不开发,就是怕它抢了马六甲的生意,想把这个战略要地变成“死港”。中国看在眼里,2013年接手后,一点点修港口、建配套设施,3年就实现了通航,现在都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护身符”。   除了瓜达尔港,中国还在缅甸建了皎漂深水港,在泰国谈克拉地峡运河的合作,在柬埔寨搞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于把新加坡周围都布上了点,慢慢把马六甲的重要性降下来。   现在新加坡算是陷入死循环了:越想靠美国保住马六甲的地位,就越得罪中国;越得罪中国,中国就越加快推进替代路线;替代路线越成熟,新加坡赚的钱就越少;钱越少,就越得靠美国,结果陷入更深的坑。   2025年新加坡GDP增速跌到1.2%,创了10年新低,而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却突破了8000亿美元,光中国游客给马来西亚、泰国带来的旅游收入,就比新加坡多了3倍。说实在的,新加坡这事儿真怪不得别人,它慌了,这不是自找的吗?全球产业链早就连在一起了,靠堵别人的路来给自己谋利,根本长久不了。   现在新加坡要是还不清醒,继续跟着美国折腾,那以后日子只会更难。大家觉得,新加坡最后会选哪条路?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