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之前给美国出了个主意,说要是怕被中国稀土“卡脖子”,美国手里还有张“核弹级”底牌——掀金融战,把中企踢出资本市场,甚至逐出SWIFT。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SWIFT。很多人看到SWIFT,就觉得是国际金融的“命脉”,只要卡住它,中国经济就会瘫痪。其实,不可否认,SWIFT在国际支付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早有应对之策。 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就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国际结算体系,功能与SWIFT类似,且在不断扩展使用范围。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境交易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这让“踢出SWIFT”这种威胁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再看资本市场。美国如果真想把中国企业踢出资本市场,那涉及到的是上市公司融资、交易便利性以及投资者信心。 听起来很吓人,但问题是,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完善,而且海外上市也有多元途径。从香港、伦敦到新加坡,不同市场都有企业的身影,根本不依赖美国一隅。 更何况,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庞大,流动性强,国内投资者和外资机构的参与度日益增加,一旦美国关上门,企业融资完全可以转向其他市场。 再从外汇储备和金融韧性看,中国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强。截止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持续扩大。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完全有能力动用储备稳定市场,化解短期冲击。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监管和政策调控能力强,可以通过宏观审慎措施、流动性调控和市场引导,保证金融市场稳定运作。 换句话说,美国所谓的“核弹级”金融手段,实际上不一定能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反而容易引发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对自己不利。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这种金融施压策略有一个潜在问题,自损风险极高。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紧密,一旦美国过度使用金融工具干预中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连锁反应,不仅影响中国,也会波及美国及其盟友。 美元、股票、债券市场都会受到波及,尤其是涉及美企在中国的业务和投资回报,美国自己也难以全身而退。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地位的稳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无论是贸易体系、金融体系,还是供应链、产业链,中国都有话语权和核心控制力。 稀土产业固然重要,但中国掌握的不仅是资源,更有技术、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分布,这让“卡脖子”变得不那么容易。 美国即便想通过金融手段施压,也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全球市场的依存度,任何过激操作都有可能得不偿失。 而且,金融战并非万能。在信息高度透明、市场联动紧密的今天,单纯通过施压或威胁,很难达到长期目的。 中国在金融市场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债券和股票市场开放等方面不断推进,让外部干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未来,即便美国继续打“金融牌”,也只能在短期内造成波动,而难以改变中国长期发展趋势。 换句话说,美国所谓的“核弹级”底牌,看起来吓人,实际上更多是一种心理战、舆论战。对外界来说,这是吓唬人的手段,但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并且有足够的资源、工具和市场韧性,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战“卡脖子”中国,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自损风险极大。SWIFT和资本市场并非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早已建设了独立可控的支付和融资体系,外汇储备充足、金融市场稳健,完全可以抵御外部压力。 所谓“核弹级”底牌,其实更多是心理上的威慑,而非实质性打击。中国凭借CIPS、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储备能力,完全能够化解外部压力,实现自身稳健发展。 所以,面对所谓的金融核弹,中国无需慌乱,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市场改革节奏,就能继续稳步推进经济与金融发展,同时把潜在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金融战更多是表面风声,中国已经有了完备的应对方案,真正的“硬核”反制能力,不是喊口号,而是用实际市场韧性和制度优势说话。 信源:联合早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