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断高市早苗上台是否会触发中美谈崩、逼美国转向对抗,得先戳破两个误区:把日本极右翼的“表态”当成“行动”,把美国的“战略弹性”当成“非黑即白”。日元汇率的三波波动确实藏着资金的算计,但这算计指向的不是“中美对抗升级”,而是“美国在收缩框架里薅东亚羊毛”。 高市早苗的“极右翼”标签下,藏着很现实的利益算盘。她喊着强硬口号,可当选后最着急落地的是“安倍经济学2.0”——一边反对日本央行加息,一边要搞更大规模的财政扩张,说白了就是靠印钱、撒钱稳经济。这种“货币宽松+财政刺激”的组合,直接给日元贬值按了加速键,10月刚当选就把汇率砸穿153关口,创下大半年来的新低。这哪是要主动挑动东亚紧张?分明是靠贬值抢出口、拉经济的老套路。 日本的“极右翼”从来不是美国战略的“指挥棒”,而是“可利用的棋子”。美国现在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是在降息周期里让全球资金乖乖回流本土,同时又不想在东亚投入过多军事资源拖垮财政——这才是“收缩战略下交易”的本质。高市早苗的出现,刚好给了美国“低成本拱火”的机会:既可以借着她的强硬姿态给盟友“壮胆”,逼日韩多买美国武器、多承担驻军费用,又能靠日元贬值让日本商品抢占市场,间接对冲美国本土制造业的疲软。 日元汇率的三波跳动,早把这层逻辑扒得明明白白。国庆期间日元大跌,是资金赌高市早苗会搞宽松,提前押注日元贬值套利;我们反制后日元升值,是市场怕局势真的失控,资金暂时避险;等她正式当选日元再跌,说明资金看明白了——她的“强硬”是喊给国内选民听的,实际政策只会跟着美国金融资本的节奏走。这种“喊对抗的口号,做配合的动作”,根本不会阻碍美国资金回流,反而给了华尔街低吸日元资产、高抛美元的机会,这才是“有利于美国金融资本”的真相。 美国也犯不着为了日本放弃“收缩下的交易”。现在美国通胀黏性还没完全消,银行业的风险余波未平,要是真跟中国谈崩、搞全面对抗,先扛不住的是美国自己的供应链和金融市场。高市早苗再激进,也不敢真的在台海或半岛搞出实质性冲突——日本央行持有的万亿级美元资产,一旦局势失控砸在手里,整个日本财政都得崩。美国太清楚这一点,所以只会让她“敲边鼓”,绝不会让她“掀桌子”。 至于说不利于中国,确实得警惕,但警惕的不是“中美谈崩”,而是“美国借日本之手搞金融收割”。日元持续贬值,会让我们的出口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尤其在汽车、电子零部件这些中日重合的赛道上。但要说这会逼美国彻底转向对抗,未免太高看日本的分量——美国前几天还在跟我们谈农产品进口的配额,这种“边打边谈”的节奏,才是收缩战略的真实面目。 特朗普的不满倒是能理解。他要是上台,想靠“贸易战+制造业回流”拉选票,高市早苗搞的日元贬值,等于是让日本商品踩着美元宽松的红利抢市场,直接戳了他的政策软肋。可这是美国内部的博弈,跟中美是否谈崩没直接关系。 说到底,高市早苗的当选更像一场“表演型政治”:她演强硬给日本选民看,美国演支持给盟友看,资金跟着政策预期薅羊毛。中美之间的核心矛盾还在科技、产业链这些硬骨头里,不会因为一个需要靠宽松政策续命的日本首相就彻底转向。真要判断中美关系走向,不如多看美国财政部的国债拍卖数据——那才是他们能不能扛住收缩压力的关键,比日本政客的口号真实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