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2018到2020年间,闻泰科技上演了一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蛇吞象”大戏,以超过330亿元的总代价,分三次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 要知道当时的闻泰主营业务还集中在手机ODM领域,资产规模远小于拥有超过60年历史的安世,这笔交易不仅创下了当时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跨境并购纪录,更让闻泰从单纯的手机代工厂,一跃成为掌握核心半导体资产的IDM企业。 但闻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鸡蛋都放在荷兰的篮子里,这种清醒的战略认知,后来成了应对危机的关键。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标准产品部门,在汽车功率半导体等细分领域市场份额领先,产品广泛供应全球主流车企。 按理说,收购这样一家成熟企业,很多公司可能会依赖其原有产能和研发体系,但闻泰偏偏选择了一条更具长远眼光的路——拆解产线、迁移产能。 从收购完成后,闻泰就持续加大在中国的产能投入,2021年投入18.08亿元用于安世中国的先进封测项目,次年又宣布了30亿元的扩建计划,无锡、黄石等地的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 到后来荷兰发难时,安世终端产品出货的80%产能已经落在了中国大陆境内,其中七成来自东莞的封测厂,这种产能布局的倾斜,看似“不押注荷兰”,实则是为供应链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荷兰方面显然没看懂这步棋的深意,等到想动手时才发现自己早已陷入被动,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下达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为期一年。 紧接着,安世内部三名外籍高管趁热打铁,向当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最终导致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被暂停,大部分股权被托管给第三方,试图通过断系统权限、煽动内部动荡的方式逼迫闻泰妥协。 他们大概以为掌控了荷兰的核心产线和管理层,就能拿捏住这家中国企业,却忽略了闻泰早就在暗中搭建备用系统、替换国内供应链。 在国内完善的半导体产业链支撑下,闻泰快速切换生产体系,那些被荷兰方面视为“致命筹码”的系统权限和供应链控制,瞬间失去了作用,原本想给闻泰制造麻烦,最后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工可开的尴尬境地。 更让荷兰方面始料未及的是,中国基地的研发实力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收购以来,安世的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一路增长到2024年的2.84亿欧元,专利数量更是实现爆发式增长,从2019年之前每年仅10-15件,飙升至2024年的110件。 在这样的投入下,国产SiC模块成功问世,这款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的核心部件,不仅打破了对原有技术体系的依赖,更在性能和成本上具备了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闻泰果断调整资金布局,将原本计划投入印度项目的部分募集资金,转而投向国内黄石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夯实本土研发和生产基础,而荷兰研发中心则因资金断供陷入停滞,曾经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流失。 这波操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荷兰方面费尽心机的施压,最终却加速了自身技术阵地的失守。 这场博弈的最终代价,实实在在落到了欧盟车企身上,安世作为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辆电气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欧洲众多主流车企都依赖其稳定供应。 当荷兰的干预导致安世供应中断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发声,坦言行业库存仅能维持数周,而新供应商的认证和产能爬坡需要数月时间,停产风险近在眼前。 要知道,2025年上半年安世的汽车领域收入占比已接近60%,中国区营收占比也达到近一半,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供应链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曾经欧盟车企享受着安世的技术红利,如今却要为荷兰的不当干预买单,要么承受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要么面临生产线停摆的困境,这种被动局面正是当初决策时忽略供应链多元化风险的必然结果。 回顾整个事件,闻泰的“谋略”本质上是对风险的精准预判和对本土产业链的坚定信心,从一开始就布局国内产能和备用系统,并非不重视海外资产,而是深知跨国经营中地缘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 中国半导体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这为闻泰的供应链替换提供了坚实支撑;而持续的研发投入,则让中国基地从单纯的生产车间升级为技术创新核心。 反观荷兰方面,将商业问题政治化,既违背了市场规律,也损害了自身利益,原本想通过施压获取谈判筹码,最终却失去了研发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信任。


啦啦啦啦
我100%收购了,我还不能动了。打工的还想要老板的资产。西方世界这强盗逻辑,是从大航海时代就刻在骨子里了吗?这群殖民者后裔,又想进行殖民掠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