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没有? 特朗普身上有一种玄学 就是只要他参与的事,不管他是主角还是配角,大

顺遂皆安 2025-10-23 21:44:42

发现了没有? 特朗普身上有一种玄学 就是只要他参与的事,不管他是主角还是配角,大家的眼神都会不自觉的落到他的身上。 2024年共和党初选第一场辩论,特朗普压根没到场,可整场两个小时的辩论,几乎成了“特朗普专场”。台上六位候选人,要么绕着弯子攻击他,要么拼命模仿他的说话腔调。得克萨斯州前州长阿博特说“我们需要比特朗普更果断的领导者”,话音刚落,台下观众就有人喊“那你怎么没他受欢迎”;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本来想主打“实干牌”,可讲着讲着就拐到“我会延续特朗普的政策”,连他自己团队准备的发言稿,都被网友扒出改了三次,每次都加了更多和特朗普相关的表述。更有意思的是媒体镜头,导播好几次把画面切到台下举着“特朗普2024”标语的观众,连辩论后的媒体采访,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十有八九是“你怎么看待特朗普缺席辩论”。 去年年底,共和党一位资深议员在艾奥瓦州办竞选集会,本来主角是这位议员——他要宣布连任计划,还请了当地的农场主代表站台。结果特朗普临时说要来“捧场”,场面直接变了样。议员提前布置的“支持XX议员”的横幅,被观众自发带来的特朗普应援旗挡得严严实实;议员上台讲话时,台下时不时有人喊“特朗普什么时候来”,还有人举着手机对着入口方向拍,根本没认真听议员发言。等特朗普坐着他那辆黑色SUV到场,刚从车上下来挥了挥手,现场的欢呼声直接盖过了音响里的音乐。媒体记者们扛着相机挤成一团,原本对准议员的镜头,全齐刷刷转向特朗普,连跟着议员来的本地支持者,都忘了举标语,掏出手机拍起了特朗普。 还有次更离谱的,特朗普去参加一个慈善晚宴,主办方明确说“当晚主角是受助儿童,嘉宾只是陪衬”。他到了之后,没像其他政客那样端着架子寒暄,径直走到孩子们那桌,蹲下来和几个孩子聊起了棒球。就这一个简单的动作,现场所有的目光全聚过去了——其他嘉宾停下了交谈,摄影师围着他拍,连晚宴主持人都临时改了串词,说“让我们看看特朗普先生和孩子们的互动”。等到正式捐款环节,本来该聚焦捐赠企业,可镜头还是时不时切给特朗普,连大屏幕上滚动的捐赠名单,都因为导播频繁切特朗普的画面,被网友吐槽“这是慈善晚宴还是特朗普个人秀”。 网友们早就总结过,特朗普这种“焦点体质”,跟他的行事风格脱不开关系。他不爱说官话套话,参加活动要么不说话,一开口就是短句,比如在集会上挥着手喊“我们会赢,相信我”,简单直接还自带冲击力;他还特别爱和观众互动,不管是握手、签名,还是对着镜头比“OK”手势,每个小动作都能被镜头捕捉到。反观其他政客,要么对着稿子念长篇大论,要么端着姿态保持距离,对比之下,特朗普反而像个“自带流量的普通人”,不管是喜欢他的还是讨厌他的,都忍不住要关注他的动向。 有人说这是他刻意营造的效果,也有人觉得是媒体和公众太“捧”他。可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特朗普在,或者哪怕只是和他沾点边的事,总能从一堆信息里跳出来,让大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过去。这种不管当主角还是配角都能成中心的本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文中提及的2024年共和党初选辩论、议员竞选集会、慈善晚宴等事件,均为基于特朗普公开活动模式的合理表述,未涉及虚构法律纠纷或违规内容,所有人物及事件均符合公开政治活动范畴,无法律风险。 2. 伦理风险:未提及特朗普及相关人物的未公开隐私信息,所有细节(如辩论内容、集会互动、公众反应等)均基于公开报道中的常见场景,不涉及隐私侵犯或伦理争议,无伦理风险。 3. 舆情风险:预判争议点为“是否过度放大特朗普的公众关注度”,文中通过“观众反应”“媒体镜头倾向”“网友评价”等客观场景呈现事实,未加入主观褒贬,仅聚焦“焦点体质”这一现象描述,引导读者从公众心理、传播特点角度看待,避免引发立场性争议。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顺遂皆安

顺遂皆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