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3年,黄维见军粮发霉还掺着砂石,给何应钦的办公室寄去了一袋,何应钦大怒,派人调查黄维,黄维的顶头上司关麟征也趁机发难。 听说台湾那边要给他补发中将军衔的薪水,他想都没想就拒了,只说这钱拿着“不安心”,这就是黄维,一块在任何时代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顽石”,一个被公认的“书呆子”将军。 在战场上,黄维是那种能让你把后背完全交出去的靠谱基石,可一旦卷入政治的漩渦,他脆弱得不堪一击。 黄维这个人,脑子里似乎只有一根筋,那就是怎么把仗打好,怎么对得起手下的兵,战争对他来说,就是一道道必须解开的数学题,纯粹,直接,1937年,他人还在德国,陈诚一封电报,他立马打包回国。 淞沪罗店战场,简直就是个血肉磨坊,他临危受命指挥第67师,打法就两个字:死扛,阵地就是他的底线,寸步不让,打到最惨的时候,一个师的兵力连一个团都凑不齐了,他硬是把炊事班都动员起来,抄着家伙就往前线顶。 这种“呆板”的打法,让他赢得了“忠勇”的名声,也深得陈诚的欣赏,觉得他这人“沉稳可靠”,是自己“土木系”里压得住阵脚的大将。 他爱兵,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的把士兵当成自己的责任,带着大家开荒种菜,改善伙食,在他看来,让士兵吃饱,跟部署战术一样,都是指挥官必须完成的技术活儿。 可惜,他没弄明白,战场上的尺子,量不了人心的弯弯绕绕,当这套纯粹的军事逻辑最终在淮海战役的巨大棋盘上失灵时,他辉煌的军旅生涯便以十二万大军的全军覆没画上了句号。 如果说战场暴露了他战术上的局限,那一场“军粮风波”则彻底撕开了他政治上的天真,1943年,身为第54军军长的他,发现发下来的军粮不仅掺着沙子还发了霉,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琢磨背后的人际关系,而是解决问题。 向上反映被敷衍后,他干了件震惊所有人的事:直接把一袋发霉的米,邮寄给了军政部长何应欽,这一举动,在他看来是摆事实讲道理,但在别人眼里,这简直就是公开叫板。 他没意识到,自己的54军当时正好划归对头关麟征指挥,而关麟征跟他的老上级陈诚早在1928年就结下了梁子,这个“书呆子”一头扎进了一个早已布好的局里,关麟征顺势反咬一口,诬告他贪污,想吞掉这支精锐部队。 调查结果证明他清白得不能再清白,不仅没贪,还把部队空饷拿来补贴了士兵的伙食,他甚至放出狠话,查出一分钱问题,当场枪决,但在政治斗争里,真相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最终,一顶“破坏军需”的大帽子扣下来,他被夺了兵权,成了个挂名高参。 他手下的官兵不干了,甚至架起机枪阻止新军长上任,但个人的忠诚,终究拗不过派系博弈的大腿,黄维,这个政治的“绝缘体”,就这么被一袋军粮给掀翻了。 从此以后,这块顽石被磨去了所有的军权和政治前途,在战犯管理所的27年里,他要么长久地沉默,要么一头扎进“永动机”这种虚无缥缈的研究里,用一种极致的偏执,来对抗那个他无法理解的新世界。 可当他1975年走出高墙,身上的那股“倔劲”又转向了别处,他跨越了巨大的政治鸿沟,专程去祭拜同窗、也是共产党烈士的方志敏,75岁高龄时,他又独自回到上海罗店,在那片埋葬了他无数弟兄的土地上,久久追思。 他晚年一直在为留在大陆的旧日同胞奔走,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还固执地认为,抗日战争的功绩,不应该区分你我,这块石头,在生命的暮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历史的记忆和袍泽的情义。 黄维这块顽石,硬度扛得住枪林弹雨,却在政治的漩渦里被轻易地冲走,他最大的悲剧,就是总想用一把直尺去丈量一个弯曲的世界。 而他人生最沉重的注脚,莫过于在他获释仅一年后,苦苦等候了他27年的妻子蔡若曙,却选择了自尽。这位在战场与牢狱中都未曾被击垮的硬汉,终究没能逃脱家庭宿命的致命一击。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 纪念网2018.11.8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在临刑前这样对蒋经国说:“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因为蒋先生的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