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11月的朝鲜瓦院地区,志愿军战士董明德所在的部队刚完成对土耳其旅的伏击,正趁着夜色追击撤退的敌人。 那时董明德正扶着棵冻硬的枯树喘气。他才一米六五的个头,却浑身是劲儿——打小在村里拳坊练功,手上有真功夫,连枪托都是特意换的铁家伙。 可这会儿他实在撑不住了:三天三夜没睡过囫囵觉,军装破得露棉絮,干粮昨天就见了底,嘴唇裂得流血,右腿被弹片划的大口子冻成了硬块,走一步钻心疼。 “咚咚”的重脚步声从身后传来,董明德刚摸向铁枪托,一个黑影就扑了过来。是个土耳其士兵,比他高出大半个头,得有一米八往上,手里攥着亮闪闪的长刀,估计是掉队的,见他孤身一人想捡便宜。 长刀“哐当”劈在枯树上,震得雪沫子乱飞。董明德侧身躲开,不等对方回手,一把揪住他的胳膊往雪地里按。 土耳其士兵力气大,嗷嗷叫着用膝盖顶他,可董明德从小练的就是近身缠斗,借着翻滚的劲儿压在对方身上,两只手跟铁钳似的掐住敌人脖子。 他浑身发软,指甲都嵌进了对方肉里,心里就一个念头:松手就死。不知僵持了多久,土耳其士兵不动了,董明德还不放心,爬起来狠狠踹了几脚,才瘫在雪地上喘气。 刚歇两分钟,远处传来“叽里呱啦”的叫喊声。董明德心里一紧,顺着声音望去,三个土耳其士兵正朝这边摸来,八成是找同伙的。他咬着牙爬到雪堆后面躲起来,摸了摸身边的铁枪托——这是他特意改造的,比木头的沉三倍,打人最管用。 第一个土耳其士兵走到枯树旁,刚看见地上的尸体,董明德突然从雪堆后蹿出,胳膊肘狠狠顶在他后腰,对方“哎哟”一声趴在雪地里。第二个土耳其士兵举枪要射,董明德抄起铁枪托横扫过去,“嘭”的一声砸在他太阳穴上,人立马软了。 最后一个土耳其士兵举刀冲过来,董明德故意卖个破绽,等对方近身时猛地弯腰,肩膀一顶撞在他肚子上,顺势把人按在地上,单手扼住脖子,没半分钟就不动了。 雪地里躺了四个敌人,董明德的伤腿疼得直打颤,可远处志愿军的军号声越来越近。他捡起敌人的长刀别在腰上,扛着自己的铁枪托,一瘸一拐地往前走,雪地上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后来战友们才知道这惊险一幕,可对董明德来说,这只是家常便饭。没过几天,他带尖刀班游过冰冷水江,把月浦里守桥的30个敌人全消灭了,拿下了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 还有一次,部队踩了地雷遭炮轰,一个连100多人只剩20多个,连长也牺牲了,被炸昏埋在尸体堆里的董明德醒过来后,立马指挥剩下的人守阵地,硬是没让敌人前进一步。 1952年,志愿军司令部给董明德记了特等功,还授了“二级英雄”称号,朝鲜也给了他“三级国旗勋章”。可他复员回村后,把这些功劳藏在木箱里,连家人都不知道,直到他去世后家人才发现那些证书。 部队里新来的兵,一开始听说土耳其士兵人高马大、爱用长刀,都有点怕。老兵就讲瓦院寒夜的事:“董排长才一米六五,带着伤徒手掐死一个,又用铁枪托放倒三个,那功夫、那狠劲,敌人再壮也顶不住!”新兵们听了都松了口气——原来再凶的敌人,也怕咱们志愿军的硬骨头和真本事。 那场瓦院战斗把土耳其旅打残了,再也没法成团作战。而像董明德这样的战士,就是志愿军的底气:他们饿着肚子、带着伤,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拼杀,靠的不是装备,是从小练的功夫、改造的枪托,更是豁出命的勇气。
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
兰亭说事
2025-10-23 14:54:38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