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23 13:57:48

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高志凯教授的这番话,戳中了文明传承最核心的密码——比起轮子改变交通,汉字构筑的是一个民族不会散架的文化骨架。   这种骨架的韧性,藏在国家语委2009年的调查数据里:年度语料中覆盖率达99%的汉字仅需2400个,而2005到2009年的五年间,前3500个常用字里有3358个始终稳定出现,这种超80%的重合率让文化传承有了不会断裂的载体。   哪怕过了千百年,现代人翻开明清古籍,依然能读懂“之乎者也”背后的思想,不像拼音文字,随着发音流变就可能与古文献彻底脱节。   韩国百年来的“去汉”闹剧,恰恰印证了失去这种载体的代价。   二十世纪初民族独立浪潮中,韩国将汉字视为“外来印记”,李承晚上台后火速推行“韩文专用法”,喊着“摆脱汉字,文化自主”的口号,却没料到韩文这套拼音文字根本撑不起复杂的文化表达。   “防水”和“放水”这类同音词在纯韩文里毫无区别,政府公文频繁出错,连医生开药方都能闹出笑话——“盲肠炎”改成韩文竟被护士看成“肠子盲了”,差点引发医疗事故。   到了朴正熙时代更彻底,1968年启动“韩文专用五年计划”,取消学校汉字课、禁用街头汉字招牌,结果首尔街头冒出大量“偷偷教汉字”的补习班,家长带孩子摸黑上课,就怕下一代连祖宗碑文都认不出来。   这场折腾最直接的后果,是韩国社会出现清晰的文化断层。如今普通韩国大学生能认50个汉字就算不错,能写100个就被当成“人才”,但医生、律师、高官这些精英阶层必须精通汉字,因为法律条文、医学术语里的精准概念,韩文根本无法替代。   首尔地铁里常有孩子问妈妈“仁川”的“仁”是什么意思,妈妈只能尴尬地说“回家查”,而查到最后还是得翻汉字字典。   更讽刺的是,他们自家号称“史记”的《三国史记》通篇都是汉字,新罗王陵出土的瓷罐底刻着“大唐新罗年制”,这些文物本该是历史凭证,却成了不懂汉字的普通人看不懂的“天书”。   政策的反复更暴露了文化根基的动摇。1997年金融危机后,金大中喊出“汉字复活宣言”,列出1800个常用字推进教育,2009年还通过《汉字教育振兴法》,可转头就遭遇右翼团体抗议,说汉字是“文化倒退”。   2010年光化门恢复汉字牌匾,竟引发大规模示威,最后只能加块“古代遗风”的注解牌才平息。   到2017年教育部暂停相关研究,2018年又偷偷设“汉字选修课”,银行甚至开始要求求职者懂汉字,这种左右摇摆的背后,是没有汉字支撑的文化认同始终站不稳脚跟。   对比北边的朝鲜反而更务实,1960年代就扎实恢复汉字教育,中学必须学1800个汉字,如今朝鲜留学生来中国写论文得心应手,韩国交换生却在汉字学习上明显吃亏。   连日本都比韩国坦荡,大方承认汉字源自中国,却用汉字混着假名写出《源氏物语》,漫画里也满是“爆笑”“激怒”这类汉字词,反倒成就了独特的文化表达。   汉字的伟大从不是一句空话,河南安阳十几万片甲骨上的刻痕,青铜鼎上的金文,秦简汉牍上的墨迹,连成了五千年从未断流的文明脐带。   2017年甲骨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更是给汉字的历史地位盖了全球认证的公章。韩国某些人试图编造“汉字是韩国发明”的谎言,却连自家皇宫匾额都读不全。   这种自相矛盾的尴尬,恰恰印证了高志凯教授的判断:抽掉汉字这根支柱,民族文化的地基迟早会动摇,而这种连自己历史都读不懂的状态,确实是文明最深刻的悲哀。

0 阅读:8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