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

精致的老汉 2025-10-22 15:30:02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就拿液化石油气来说,之前关税战升级时,7艘运往中国的美国货轮直接掉头去了东南亚。现在关税暂停了,按说该恢复了吧?结果大部分中国塑料厂宁愿买加拿大和中东的货,也不想再碰美国丙烷了。 中国买家对美国液化石油气的 “疏远”,本质是对美国贸易政策 “朝令夕改” 的被动防御。在贸易战升级前,中美曾是液化石油气市场的 “黄金搭档”:美国借页岩油革命实现产能飙升,中国则因丙烷脱氢(PDH)工厂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最大买家之一,2023 年中国自美进口丙烷达 1800.77 万吨,占全年进口量的 50.5%。但这种紧密合作在关税大棒下瞬间瓦解 —— 当美国将液化石油气纳入 “301 条款” 加征清单,中国 PDH 工厂加工每吨美国丙烷的亏损一度高达 770 美元,企业被迫紧急切换供应商。 更致命的是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即便 2025 年 10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部分液化石油气载体给予关税豁免,中国企业仍心有余悸。浙江某大型塑料厂采购总监的话颇具代表性:“今天豁免,明天可能再征税,我们的生产线要稳定运行 10 年以上,不能赌政策红利。” 这种信任赤字直接转化为市场选择:2025 年上半年,中国自美丙烷进口占比跌至 12%,而加拿大与中东的份额分别升至 35% 和 40%,企业用长期供应协议锁定替代来源,本质是构建 “政策风险防火墙”。 关税暂停并未让美国液化石油气重获成本优势,反而让替代来源的性价比优势更加凸显。贸易战期间,中国企业为摆脱对美依赖,不惜承担每吨 130 美元的高昂换货成本,倒逼中东、加拿大供应商升级产能与服务 —— 中东国家优化油气分离技术,将丙烷纯度从 95% 提升至 99.2%,彻底解决了此前 “丙烷丁烷混合供应” 不适用 PDH 装置的问题;加拿大则开通北极航线,将运输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32 天,物流成本降低 18%。 成本核算的天平早已倾斜。以 2025 年三季度价格为例,美国墨西哥湾丙烷离岸价约 850 美元 / 吨,叠加关税豁免后的各项成本,到岸价约 920 美元 / 吨;而中东丙烷到岸价仅 880 美元 / 吨,加拿大货源更是低至 860 美元 / 吨。更关键的是利润空间:当前加工美国丙烷的吨均利润仅 20 美元,远低于中东货源的 55 美元。在塑料行业利润率本就微薄的背景下,这种差距足以让企业放弃 “回头路”。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中国液化石油气进口市场已形成 “多元替代、稳定供应” 的新生态,美国供应商再难夺回失地。从供应端看,中东国家通过扩建液化码头、签订长期协议巩固份额,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签订的 5 年供应合同,将年供应量锁定在 600 万吨;加拿大则借力中加能源合作,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液化石油气通过跨太平洋管道直供中国。 从产业端看,中国企业已完成设备与技术的 “适配改造”。PDH 工厂通过调整催化剂配比,实现对不同来源丙烷的兼容处理;港口建立专用储罐区,将加拿大、中东丙烷的周转效率提升 30%。这种 “硬件适配 + 软件协同” 的供应链重构,形成了难以打破的 “替代黏性”。正如睿咨得能源分析师马尼什・塞瓦尔所言:“中国市场一旦完成供应链切换,重新接纳原有供应商需要至少 5 年的成本与信任重建,美国已经错失了最佳窗口期。” 美国液化石油气的市场流失,只是贸易战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一个缩影。在半导体、农产品等领域,类似的 “替代潮” 正在上演 —— 中国从韩国、荷兰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占比从 2020 年的 42% 升至 2025 年的 68%,巴西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大豆供应国。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全球企业对 “单一供应来源” 风险的集体反思,而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恰恰成了 “去美国化” 的催化剂。 对美国而言,损失的不仅是短期订单。液化石油气出口的下滑直接导致美国国内丙烷价格暴跌,墨西哥湾地区库存积压量达历史峰值的 1.2 倍,页岩油企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更长远的是,美国在全球能源贸易中的信誉受损,当中国与中东国家探讨用人民币结算液化石油气贸易时,美国主导的美元能源体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税可以暂停,但信任无法重启。” 美国液化石油气在中国市场的 “失宠”,深刻揭示了贸易战的真正代价:它不仅扭曲了市场价格,更摧毁了商业合作的基石 —— 信任。中国企业的选择,不是 “意气用事”,而是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理性决策;美国企业的困境,不是 “时运不济”,而是贸易保护主义种下的必然苦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精致的老汉

精致的老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