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墨韵兰亭 2025-10-22 14:57:58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在新加坡街上走,十个里头七个是华人模样,可你要是凑过去问“你是华人吧”,十有八九会立马跟你说“我是新加坡人”。这事儿看着挺矛盾,其实背后全是这小国在复杂环境里琢磨出来的生存法子,没那么简单。   早年间1965年,新加坡是被逼着独立的,那时候地方小得可怜,里头既有华人,又有马来人、印度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因为文化不一样打起来。首任总理李光耀看得明白,要是让华人觉得自己人多就特殊,肯定会让其他族人警惕、对着干,那国家就散了。   所以政府赶紧出台了一堆“不突出某一个族群”的政策。比如语言上,不把华语当官方办事语言了,硬推英语当大家都用的话,连李光耀自己都让孩子学英语,他后来写回忆的时候就说,英语是新加坡跟全世界打交道的钥匙。   这招特别管用,孩子在学校用英语学科学、法律、做生意,慢慢想问题的方式、认的道理都跟新加坡绑在一起了。还有选国会的时候,有个“集选区”制度,每个竞选团队里必须有至少一个少数族裔的人,就是怕华人把权力都占了。时间长了华人也懂了,在新加坡,“华人”就是个族群标签,真要好好活下去,得认“新加坡人”这个身份。   再说赚钱这事儿,新加坡能富起来,全靠当“全球中转站”,这就要求它不能跟哪个大国闹僵。对当地华人来说,怎么多赚钱往往比心里念着老祖宗的文化更实在。比如新加坡一边跟中国做生意,投了不少钱到中国的项目里,一边又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好朋友,李显龙老说“我们不帮中国也不帮美国”。   民间的老板们也一样,既会去中国投“一带一路”的项目,也会跟美国的科技公司合作,在他们眼里,国籍就是做生意的工具,不是说心里只认哪一边。还有教育,虽然政府也推华语,但上班找工作,英语才是硬通货。   有调查说,新加坡华人里能说好华语的,从80年代的70%降到2020年的42%了。家长肯定想让孩子学英语啊,学好了能挣更多钱、发展更好,慢慢的大家就觉得,认“新加坡人”这个身份才是在全球竞争里活下去的最好办法。   文化上也变了,过了两代人,新加坡华人的习惯早就不是老一套了。春节还是重要节日,但不只是舞龙舞狮,多了个“捞鱼生”,大家围坐一起,把各种颜色的菜往天上抛,边抛边喊“捞起!捞起!”,这是掺了马来那边的文化,成了新加坡独有的习惯。   说话也不一样,他们有个“Singlish”,就是华语里夹着英语、马来语,比如会说“I go makan first”,其实就是“我先去吃饭”,语法看着乱,但本地人觉得这就是自己人的标志。这种话的混合,说明新加坡华人不是只抱着老祖宗的文化不放了,而是把各种文化混在一起,造出了新的东西。   新加坡华人也没忘过去的教训,1964年的时候,华人和马来人闹过冲突,乱得很,最后新加坡才跟马来西亚分开。所以他们知道,要是老拿“我是华人”说事儿争权力,就会走老路,肯定不行。新加坡地方小、没资源,周围都是大国,内部必须团结,这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光想着自己族群多厉害。   现在的新加坡华人早就习惯了“两边搭”,家里该祭祖祭祖、该吃年夜饭吃年夜饭,到了公共场合,就以新加坡人的身份做事。看着好像矛盾,其实是这小国在复杂国际环境里的聪明劲儿,别老提自己是哪个族群,才能在大国之间找到活下去的空间。   说到底,新加坡华人这种身份上的“纠结”,不是背叛老祖宗,而是移民过来的人在特定历史里没办法的选择。政策、赚钱、文化这三方面凑在一起,“华人”这个标签就慢慢让位于“新加坡人”了。就像一个新加坡华人说的:“我们没忘本,只是在新地方长出了新的根。”这种实在的想法,可能就是新加坡这么个小地方,能在大国之间活出样子的关键。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