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破,王耀武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释放所有共军俘虏,把不能行走的共军伤员转移到地下掩体,确保他们的安全……” 1948年9月,济南城被华东野战军围得水泄不通,眼看就要城破人亡。就在这最后关头,他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命令:“释放所有在这几日战斗中被俘的共军官兵,不能行走的共军重伤员全部转移到地下掩体,必须确保这些被俘的伤员不会被他们自己的炮火误伤。” 这王耀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要弄明白这事,咱得把时钟往前拨一拨,看看他当时是个什么处境。 王耀武,山东泰安人,正儿八经的黄埔三期毕业生,抗日战场上那是响当当的一号猛将,他带出来的74军,被誉为“抗日铁军”。按理说,衣锦还乡,主政山东,这是天大的荣耀。可王耀武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差事,是个烫手的山芋。 抗战一胜利,内战的火药味就起来了。山东是重点战场,蒋介石把他放在这,就是让他跟解放军死磕。王耀武心里一百个不愿意,甚至玩起了“装病”的把戏,躲在武汉的医院里不出来。但老蒋是谁啊,电报、派人探望,一套“恩威并施”组合拳下来,王耀武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任。 时间一晃到了1948年,济南城已是风雨飘摇。华野这边,许世友调集了14万大军攻城,外围还有18万部队准备打援。王耀武手里呢?满打满算就10万人。这账怎么算,都是个输。他心里清楚,死守济南,就是个笑话。 他前后两次飞到南京,想说服蒋介石放弃济南。第一次,被老蒋劈头盖脸骂了回来。第二次,老蒋更绝,直接把他带到了中山陵。指着旁边一片绿草地说:“这块地我早就选好了,我以后不进祖坟,就在这陪伴先总理。旁边也给你留了块位置,你以后就陪在我身边吧!” 这话一出,王耀”武心里拔凉拔凉的。这哪是谈军事,这分明是告诉他:你就准备死在这吧。得,话说到这份上,再多说一句都是矫情。王耀武只能连夜飞回济南,准备当个“忠烈”。 1948年9月16日,中秋节的晚上,济南战役打响了。 战局的发展,比王耀武预想的还要快,还要糟。他原本判断主攻方向在西边,结果东线的聂凤智不管什么主攻助攻,上来就是一顿猛冲,喊出了那句著名的:“我没念过书,分不清哪里是主、哪里是助,你们就给老子不要命的往前冲!”一夜之间,东边的制高点茂岭山、砚池山就丢了。 王耀武一下就乱了阵脚,赶紧把西边的部队调到东边。这一调,正好让西边主攻的宋时轮捡了个大便宜,更要命的是,把吴化文的96军给卖了。 吴化文这支部队,历史上就是个“墙头草”。一看解放军五个纵队黑压压地扑过来,二话不说,当场起义了。西边防线瞬间崩溃,机场失守,济南成了一座孤城。王耀武最后的希望——从南京空运来的援军(重建的74师),才运了7个连,飞机就再也落不下来了。 仗打到9月23号晚上,内城城墙被重炮轰得稀巴烂,全线崩溃只是时间问题。王耀武在指挥部里,召集了手下的将官,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这场仗并非当年的抗战,如果打日本人,我宁愿战死。但打这样的仗,徒死无益,自杀也成不了仁,大家各自珍重,各自选择吧!” 说完,就下达了我们开头说的那道命令。 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实恰恰是理解王耀武这个复杂人物的关键。 首先,他是个军人,但他更是个中国人。 他不止一次说过,打日本人,死得其所。但打内战,打的都是自己的同胞,毫无意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不愿意再增加无谓的杀戮。这是一种朴素的,却又非常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不想把事情做绝,给自己留条后路,也给这个民族留点元气。 其次,他是个山东人。 这片土地是他的家乡,城里城外的士兵,很多都是他的乡亲。眼看着家乡沦为焦土,同胞互相残杀,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释放俘虏,保护伤员,是他作为一个山东人,能为这片土地做的最后一点善事。 23号当晚,王耀武换了身农民的衣服,成功逃出了济南城。可惜啊,英雄末路,往往会败给一些哭笑不得的细节。他一路跑到寿光县,因为闹肚子,在田里方便了一下。关键是,他用的是雪白的手纸,用完还随手扔了。 那时候的山东农村,哪有普通老百姓用这玩意儿?当地的民兵一看,立马起了疑心:这绝对是个大官!赶紧上报。结果,王耀武在过桥时被设卡的解放军逮个正着,就此成了俘虏。 解放军清点他家产的时候,发现这位当了好几年“山东王”的封疆大吏,家里没多少金银财宝,院子里却放着两台崭新的美国拖拉机。陈毅和粟裕都很好奇,问他这是干嘛用的。王耀武的回答让人唏嘘不已:“原本想着如若捱到战争结束,就回老家,当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有两台拖拉机,在田里干活不是方便些吗……” 不过,历史终究给了王耀武一个相对公允的结局。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积极改造,1959年作为第一批战犯被特赦,后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毛主席曾让人转告他:“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永远会记住的。”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6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