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共生之道是文明罗盘#【#六尺巷告诉我们墙可化为巷#】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考察,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一年来,古巷内外,故事常新。持续优化景区功能布局、打造沉浸式文化剧场、开辟非遗产品展厅,小巷“更宽了”;从“我家住在著名景点”的自豪感到“我是六尺巷守护者”的责任感,小巷居民“情更浓了”;“六尺巷就在家门口,吵出去不怕人笑话?”现在只要一提到这条巷子,大家就会本能地“让一让”,小巷“人更善了”。
一年来,古巷人气攀升,火爆“出圈”。文旅体验与观光打卡、精神陶冶与文化寻踪、工作启发与智慧“求解”……小巷就像一个容器,不同的人在此找寻不同的答案。
六尺小巷,知其所来,才能识其所在。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读懂其背后的“密码”,方能明其“巷”往。
一
今年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外交部长王毅在致辞中引用六尺巷典故。他说,这个典故不仅成功化解纠纷,还形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命运紧密相联。只要我们善用调解的方法,以互谅的方式处理矛盾,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变高墙为通途。
六尺巷故事的开始,源于双方潜意识里的“零和博弈”思维。吴家与张家争夺墙基,我多得一尺,你就要损失一尺。这种“赢家通吃,输家全无”的对抗性思维,总和为零。问题解决的钥匙,就是张英的“正和博弈”思维,他的“让他三尺”,打破了“零和”的僵局,创造了一个价值增量——不是去瓜分固定的“土地”蛋糕,而是共同创造一个更大的“和谐与便利”蛋糕。
当今世界,一些地方仍然弥漫着零和博弈、筑墙设垒的旧思维。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赢”过对手,在于如何“转化”对手,共同创造新的价值。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这条“共生之道”,就是一条指引我们从对抗走向对话、从独占走向共享、从孤立走向联通的康庄大道。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我们面向未来不可或缺的“文明罗盘”。
二
张家与吴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张家自恃朝中有人,修书送至京城,期望张英以权势压人。这看似是一场必胜的争斗,却也是一个巨大的“局”——一个关乎家族声誉、个人心境与长远未来的困局。
张英没有陷入家人设定的“争与不争”的二元选择,而是以“一家宰相”的理性,驾驭“一族之人”的意气,通过一首诗,完成了一次认知格局的跃迁。他将视角从“眼前的三尺墙基”拉升到“历史的浩瀚长河”之中,用“让出三尺地”的有形损失,不仅换得了内心平静,更赢得了“谦逊礼让”的家族美名,写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如今,“六尺巷工作法”已成为基层化解矛盾的“杀手锏”。用六尺巷的故事,“先给大家的情绪降降温,道理很快就能听进去”。它启示我们:“退”不是目的,而是“进”的智慧路径;“让”不是软弱,而是为了定义更宏大的格局。
三
在六尺巷的故事中,张英展现的自我认同,不依赖于那三尺墙基。当他不再被“占有物”所束缚时,“让”就成了一种无比轻松和自然的行动,是内在自由的外在彰显。
墙,是边界、隔绝、对立与防御的象征。它清晰地区分“你的”和“我的”,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树立的壁垒;巷,是通道、连接、共享与流通的象征。它不是一个模糊的边界,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作用、介于两者之间的领域。
因此,六尺巷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心灵地理学”的寓言。它告诉我们,人生的困局,往往是因心中筑起了太多隔绝的“墙”。而真正的解脱,需要我们用勇气和智慧,将这些墙转化为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巷”。
这是六尺巷典故带给我们的更深层思考,也是六尺巷里川流不息的奥秘所在。(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