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爆发冲突,主战场会在哪?美智库:最终会打到大陆本土。 美国兰德公司2024年的最新报告里说得很明白,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弹药消耗速度快得惊人,真打起来,军舰和基地里的导弹用不了几天就会见底,到时候海上对抗占不到便宜,手里剩下的唯一筹码,就是直接对中国大陆的本土目标动手。 这话听着唬人,但结合实际情况琢磨琢磨,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美军自己也知道弹药不够,这两年在西太平洋砸了不少钱搞所谓的“对抗性后勤”,光是天宁岛那个机场恢复跑道就计划花超4亿美元,还在菲律宾、泰国这些地方建了12个战备物资预置点,号称能保障45天以上的战斗部署。 算下来今明两年要在印太弄30多个机场港口当后勤支点,想靠这些铺摊子解决补给跟不上的问题。可这摊子铺得越大,漏洞反而越明显。钱就是个大问题,全套下来得近百亿美元,不是笔小数目。 更头疼的是人手,美军后勤维保岗位本来就缺人,这么多支点铺开,人员缺口只会更大。 而且盟友那边也不省心,美军想拉着日本、菲律宾这些国家共用基地,还帮越南建船舶维修中心,给澳大利亚升级机场,算盘打得挺精,想把盟友的民用资源都变成军用后勤的一部分。 但实际情况是,日、韩当地民众反战反驻军的示威从没断过,基地周边的人早就对美军舰机事故频发怨声载道。特朗普要是真重返白宫,盟友的离心倾向只会更重,谁也不想真把自己绑上战车,美军这“阵营化后勤”能不能顶用,实在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兰德公司说海上对抗占不到便宜就打本土,可他们似乎没算明白中方的反介入能力早就今非昔比。 这些年中方构建的反介入体系分层很清晰,近程有红旗-9防空导弹、鹰击-83反舰导弹,150公里内的近岸海域能形成密集防御圈。中程更厉害,潜艇、歼-10战机加上鹰击-18反舰导弹,作战半径能覆盖整个东海、南海,连日本到菲律宾都在打击范围内,长剑-10巡航导弹更是能直接敲掉美军在日本的所有重要基地。 远程的东风-21D、东风-26这些“航母杀手”,射程直接延伸到第二岛链,关岛都在打击范围之内。美军在“太平洋钢铁”演习里让F-35辗转多个机场搞“快打快撤”,想躲开导弹打击,但中方的中程反介入力量能覆盖第一岛链所有机场,这种机动部署的效果其实已经被大大削弱。 美军自己也清楚,现在在西太平洋作战的成本和风险正直线上升,远不是十几年前想怎么动就怎么动的局面。 退一步说,就算美军真铁了心要打大陆本土,代价也不是他们能承受的,中方的常规打击力量早就不局限于本土防御,美军在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阿普拉海军基地,还有日本的横须贺港,这些关键节点全在中方导弹的瞄准镜里。 更关键的是,中方的回应会精准且有力,却不会轻易跨过核门槛,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报告推演了15轮,调整了各种变量,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就算美军轰炸大陆沿海目标,中方动用核武器的概率也不到5%。 中方的核力量设计本就立足于最低限度威慑,部署又很灵活,不会轻易被一锅端,根本没必要用核手段回应常规打击。反倒是美军的基地和后勤支点,会成为中方常规导弹的重点目标,毕竟这些设施集中又关键,打瘫了美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就没了根基。 这么看下来,兰德公司说“最终会打到大陆本土”,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的噱头,或者是为了给美国国会要钱找的借口。真打起来,主战场首先会在西太平洋的海空领域,台海、南海这些敏感海域大概率会成为前沿交锋地带。美军的后勤支点和中方的反介入力量会先展开较量,谁能掌握补给线和制空制海权,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大陆本土确实存在被打击的风险,但这绝不会是美军的“优选方案”,而是被逼到绝境的无奈之举。毕竟只要美军敢动本土目标,中方的反制就会立刻超出西太平洋范围,关岛甚至更远的军事设施都会遭重创。 美军现在搞“对抗性后勤”、推“敏捷战斗部署”,本质上就是在规避这种风险,想在中方的打击范围外维持存在。 而且别忘了,中方的军事行动历来以“惩罚”和“恢复现状”为目标,1962年中印冲突、1979年中越冲突都是如此,从没想过要主动扩大战争范围。只要美军不触碰本土核心利益,中方的反击会集中在军事目标上。 可一旦美军真把战火烧到大陆,那这场冲突的规模和后果,就不是任何一方能控制的了,这一点美国智库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 说到底,所谓“打到大陆本土”的说法,更多是纸面上的推演,现实中,中美冲突的战场会是多维且分散的,西太平洋的海空、网络空间、太空领域,甚至双方的后勤体系,都会成为较量的舞台。 大陆本土可能会面临威胁,但绝不会是美军轻易敢触碰的领域,毕竟代价实在太大,大到美国根本承受不起。美军现在忙着补后勤短板,恰恰说明他们自己也知道,真打起来先撑不住的可能是他们自己,哪还有底气主动把战火烧到大陆来。
美军双航母压境,特朗普提出三大要求,勒令必须满足,中国全部拒绝!特朗普向中方提出
【18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