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最为被动和悲催的人物-安庆绪。 安禄山共有十一子,安庆绪的十位兄弟多为同父异母,仅安庆宗与安庆绪同为原配康氏所生。其余同父异母兄弟与安庆绪关系疏远,因安庆宗身为长子、地位尊崇,有安庆宗庇佑,安庆绪地位尚算稳固。 安禄山起兵反叛后,滞留长安的安庆宗被唐玄宗下令斩首,其生母康氏亦受牵连被斩;随后,安庆宗之妻荣义郡主被赐白绫自尽,安庆宗之子遭毒酒鸩杀。一日之内,安庆绪在这权力交织的家族中,最亲近的四位依靠尽数丧命,沦为政治清算的牺牲品。 安庆宗死后,身为次子的安庆绪被安禄山册立为太子——此时安禄山已攻克长安并称帝,但安庆绪并未获父亲喜爱,父子关系始终疏远。安庆绪对安禄山早有怨恨:因安禄山宠爱小妾段氏,生母康氏三十多岁便遭冷落,长期居于冷院,这份对母亲的心疼与对父亲的不满,逐渐积压。 不久后,安禄山决意废黜安庆绪的太子之位,改立段氏所生之子安庆恩为太子。刚刚经历兄亡、母丧、侄逝、嫂死的安庆绪,得知此讯后,彻底情绪失控,最终联合宦官李猪儿与谋士严庄,刺杀了安禄山。 觉得他更像个被权力漩涡裹挟的“孤魂”,一生都在被动承受命运的重锤,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 他曾是有兄长庇护的幼弟,不必卷入储位纷争,只需靠着康氏一脉的嫡亲身份安稳度日;可一夜之间,兄长头颅高悬、母亲血洒长安,最温暖的依靠成了冰冷的政治祭品,他连为亲人恸哭的时间都没有,就得立刻直面“嫡次子”身份带来的生存危机。对安禄山的怨恨,与其说是争权,不如说是积压了太久的委屈——母亲三十余岁便在冷院中消磨,他在父亲眼中永远比不上“类我”的安庆恩,连最后一点“太子”的名分,都要被父亲轻易剥夺。 刺杀安禄山那晚,他或许并非被权力冲昏头脑,而是被“再无退路”的恐惧逼到了墙角。可弑父之后呢?他没能成为掌控全局的帝王,被史思明诱杀于邺城,临死前或许才明白,自己从始至终都不是权力的掌控者,只是安史之乱这部血腥大戏里,一个被推着向前、最终被碾碎的可怜人。他的狠戾里藏着太多怯懦,他的反抗不过是绝境中的挣扎,比起安禄山的野心、史思明的狡诈,他的悲剧更让人唏嘘——本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却因一步弑父的错棋,永远被钉在了“逆子”的耻辱柱上,没人记得他也曾是个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家寡人。
今日话题:李隆基为什么晚年昏庸无道???网友甲:李隆基犯的是用人的大忌,前期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