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在晚年接受美媒采访时曾毫不讳言地表示,自己把日本当做“祖国”,二战时积极报名参加日本军队,后来他以日本名岩里政男,他哥哥李登钦以日本名郑泽岩里武则,分别参加了日本陆军和海军。 李登辉出生于1923年,彼时台湾已经被日本殖民统治了近三十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李登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几乎全是日本式教育,日语是他的第一语言,日本文化是他的生活底色。 在那个殖民体制之下,台湾岛内的许多年轻人被灌输“皇民化”思想,一部分人逐渐在文化、心理甚至认同上产生了模糊地带。 李登辉的“岩里政男”并不是他一时兴起的假名,而是当时日本政府推行“创氏改名”政策的产物。 台湾人在殖民统治下被要求改用日本姓氏,从法律到生活,全面推行“日本化”,这一政策在台湾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 当然,李登辉参加日本军队的行为,虽是其个人选择,但也不能忽略那个历史背景下台湾青年的普遍处境。 二战末期,日本帝国发动全面战时动员,台湾青年被动员甚至强征入伍的不在少数,许多人被派往南洋、东南亚战场,成为炮灰。 李登辉是主动报名的,这一点他自己也没有否认,这种“积极性”或许反映出他当时对日本认同的程度。 战后,台湾光复,李登辉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回到台湾,继续在国立台湾大学完成学业。之后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逐步走上学术与政治之路。 真正引发争议的是他在晚年对“祖国”的公开表态。一个在中国台湾地区担任领导职务达十余年的政治人物,竟然称日本为“祖国”,无疑挑战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底线。 李登辉主政时期,台湾社会的“本土化”浪潮高涨,而他本人则有意弱化“中华民族”的概念,强化所谓“台湾主体性”。 这种政治路线从文化教育、历史课纲到对外政策都有所体现。他在接受外媒访问时屡次表达对日本的亲近,甚至称“日本对台湾最友善”,这种话语明显忽视了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并非简单的“现代化推动”,那个时代的台湾人经历了语言压制、资源掠夺以及制度性歧视。 李登辉对这段历史的选择性记忆,显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也反映出他在政治身份上的模糊和摇摆。 李登辉晚年的种种言论和政治立场,渐渐偏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认同。他推动的“两个中国”、“台湾是主权国家”等论调,已被事实和国际法所否定,也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而他个人对日本的情感化认同,如果仅停留在私人层面,或许可以理解;但当这种认同被用于政治传播,甚至影响台湾社会的认知方向,那就不能简单视为“个人情怀”。 尤其是在台湾一些年轻人对历史缺乏系统了解的情况下,李登辉的表态有可能被误读为“历史真相”,这无疑对两岸关系、民族认同造成一定误导。 必须指出,无论李登辉如何自我认同,他的出生地、成长背景都决定了他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和法理共识。 从清朝正式设省,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直到今天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的归属问题从未动摇。 而李登辉的“祖国是日本”之语,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中华民族的主流情感背道而驰。 回望李登辉的政治生涯,他的“亲日”情结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与政治选择中逐步强化的。 他的经历既是殖民教育的缩影,也是台湾政治复杂性的体现。但历史不能被个人经验绑架,更不能被政治立场扭曲。 李登辉的选择与表态,或许能够解释为特定背景下的个人偏执,但不能成为台湾整体历史记忆的代表。历史不应被粉饰,也不应被选择性记忆所主导。真正的历史认知,必须建立在客观、全面与理性之上。
印象最深的还是局座哭了,太不容易了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