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刊发的《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正在严重破坏巴西的森林和草原》一文,在中国舆论场上遭到大家的冷嘲热讽。大家不知道的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观点提供者还是咱们中国人,某大学的一位“海龟”教授。看来,董明珠的话含金量仍在升高。 中国确实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用于食用油和牲畜饲料,但说“只要中国买大豆,亚马逊就冒黑烟”实在太过偷懒。 巴西作为大豆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近年来大豆产量激增,确实引发了森林、草原砍伐等环境问题。 据环保组织和数据库统计,2022年巴西因为大豆生产导致毁林和土地用途转换的面积接近80万公顷,其中中国进口大豆关联的毁林面积在2020年达到22.9万公顷,这是一组需要警醒的数据,但让所有责任朝向中国,未免过于简单。 全球大豆价格的高位与欧美、全球食品体系的巨大需求挂钩,国际市场从咖啡到木材,到牛肉、棕榈油,到处都是西方消费者的身影。 许多评论已经指出,南美洲过去几十年最大的森林破坏者其实是欧美国家,他们在早些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行为比批评中国要狠得多。 中国市场近年来大豆需求确实增长甚至翻倍,但环境破坏背后的复杂利益和责任分布,并不是一句“中国人多吃一口肉,亚马逊雨林就多一缕黑烟”可以解释的。 贸易战之后,中国减少对美国大豆购买,巴西大豆出口迎来机遇,随之而来的就是巴西农民希望进一步放宽森林保护政策以满足出口需求,亚马逊和塞拉多地区的生态压力确实加大。 美媒也趁机以此大做文章,将中国与巴西毁林直接挂钩,甚至连巴西本地的森林火灾,新闻叙述也纷纷指向中国需求,试图把生态负担整体压给中国,不过也有美国媒体反思这是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间接结果。 多年来,欧美一直不断用各种“环保壁垒”制约中国农产品进口,从“负责任大豆圆桌会议”到“亚马逊大豆禁令”,舆论与规则齐发,对中国投资项目加上“破坏雨林”的帽子。 而国际环保组织也频频通过研究和数据,将中国刚刚增长的大豆需求与巴西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舆论场很难有平等对话的空间。 面对环境压力,中国龙头企业率先启动自查与革新,中粮集团就是极佳案例。 在这个合作协议下,2025—2030年期间计划开展150万吨完全“零毁林与零植被破坏”的巴西大豆贸易,供应链全流程可追溯,全力保护巴西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推动农业碳减排。 这不是纸面公告,行业已经完成首轮订单的交付,2024年首单“零毁林”巴西大豆已成功抵达中国港口,后续几船正有序推进中。 所有供应农场均经过第三方认证,并接受实地监察,确保不涉及任何毁林与生态破坏。 面对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的全球呼声,中粮集团的承诺是到2025年,彻底消除全球大豆和玉米供应链中的毁林现象,并在南美最敏感的生态区建立“零毁林”供应链,到2030年实现所有高风险区域全面绿色转型。 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全球森林零毁林目标高度契合,更不用说中国和巴西都签署了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宣言,承诺到2030年实现森林零砍伐,与舆论场的“甩锅”形成了鲜明对比。 你怎么看当前国际环境下有关中国“大豆与毁林”争议?
巴西总统卢拉面对美国时,越来越有底气与自信了。根据参考消息10月19日报道,卢拉
【9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