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把碳化硅外延炉和DUV光刻机加进对华禁单,格力就转身把30台进口设备订单,换成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的国产货,交付还提前了四个月。 格力这波操作可不是一时冲动,要知道碳化硅外延炉是做新能源汽车功率芯片的关键设备,DUV 光刻机更是芯片制造的 "心脏",以前国内企业大多依赖进口,荷兰 ASML 一家就占了全球 DUV 市场八成份额。但这次格力选的国产设备,实力早就经住了考验。 中电科 48 所可不是小作坊,人家早就通过了 ISO 和军品质量体系认证,这些年拿了 97 项省部级以上大奖,32 项填补国内空白,42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是国家认定的 "替代进口项目" 就有 14 项。 北方华创更不用说,作为国产设备龙头,2022 年光是集成电路设备销售额就涨了 86.1%,刻蚀、薄膜等关键设备早就打破了海外垄断。 更有意思的是,格力的选择不是个例,而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SEMI 最新报告预测,2026 到 2028 年全球 300 毫米晶圆厂设备要花 3740 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就占了 940 亿,稳稳坐在全球第一的位置。 这背后是国产设备的快速突围:2022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冲到 23%,同比涨了 3.4 个百分点,而同期进口设备金额反倒降了 8.1%,光等离子体刻蚀机进口就少了 12.7%。 就像龙图光罩在珠海建的新厂,直接突破了高端掩模版技术,把芯片 "母版" 这种关键环节也攥在了自己手里,这都是政策托底的结果。"十四五" 规划明确要攻集成电路关键技术,财税、研发补贴给得实实在在。 荷兰这边禁运得挺坚决,可背后全是美国的影子。前阵子闻泰科技收购的荷兰安世半导体,就因为美国搞 "穿透规则",被荷兰政府冻结了资产和知识产权,连股权都被第三方托管了。但这种 "帮着别人砸自己饭碗" 的事,欧洲企业早就苦不堪言。 ASML 刚发的三季度财报里也藏着猫腻,虽然全年销售额预计涨 15%,但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全靠之前的订单撑着,新增订单里 DUV 占比明显下滑。 要知道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SEMI 预计 2025 年全球设备销售额 1255 亿美元,中国大陆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欧洲企业禁运得越狠,自己丢的市场份额就越多。 更尴尬的是欧洲自己的产业链根本接不上,荷兰禁运碳化硅设备,可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离不开这种芯片,每辆电动车至少要用到十几颗功率芯片。 现在中国不仅能造设备,还能造芯片,今年前三季度国产碳化硅功率器件产量涨了 60%,德国大众、宝马都偷偷从中国采购。 反观欧洲,喊了两年要建本土产业链,可 SEMI 预测到 2028 年欧洲的设备投资也就 140 亿美元,连中国的六分之一都不到,连最基础的零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 美国倒是撺掇得欢,可自己的半导体设备供应链也瘸腿。本土能造的设备没几样,高端零部件还得靠进口,去年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材料就占了 35%。现在中国一边推进设备国产化,一边还卡着关键材料的出口,比如高纯石墨、特种气体,这些都是制造光刻机的必需品。 欧洲跟着美国搞禁运,最后发现自己被架在火上烤:不禁吧,得罪美国;禁了吧,自己的汽车、工业设备产业先扛不住,毕竟中国造的不仅是设备,更是整个产业链的生态。 格力这 30 台设备的订单,看似是一笔生意,实则是国产替代的宣言。以前欧洲企业拿着设备当筹码,动不动就卡脖子。 现在中国企业一转身,就能找到性能不差、交付更快的国产替代品。SEMI 都预测了,到 2028 年中国的设备支出还要涨 60%,而欧洲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 说到底,"欧洲封窗,中国造墙" 的玩笑,藏着的是制造业的硬道理:谁掌握了产业链的主动权,谁就有话语权。荷兰禁运清单刚落地,格力就用订单投票,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在绝对的产业实力面前,任何技术封锁都是纸老虎。欧洲要是还拎不清,迟早得看着中国造的 "墙" 越来越高,自己反倒被挡在全球最大市场的门外。
[点赞]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
【218评论】【1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