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在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说起奥运会,现在全球不少国家都开始躲着走,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曾经倾力办过的。以前办奥运是件光荣事,能让国家在国际上露脸,可如今这事儿越来越像个烫手山芋,花钱如流水,还得处处挨批。问题出在哪儿?就出在国际奥委会自己身上。他们那套标准,总对发展中国家卡得死死的,对西方国家却睁只眼闭只眼。拿2008年北京奥运来说,中国上下花了七年工夫,从场馆到环境,全力以赴,结果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来来回回挑刺,各种要求层出不穷,让人觉得不是在办赛,而是在受审。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尊严的伤疤。为什么现在中国不急着再申办了?简单说,就是看清了本质:办奥运的收益远没宣传得那么大,风险却实打实摆在那儿。咱们一步步说说这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国际奥委会的协调机制,这玩意儿表面上是为了确保赛事顺利,实际上成了对主办国的紧箍咒。2001年北京拿下举办权后,国际奥委会马上派协调委员会盯着,从头到尾监督。委员会主席是荷兰人海因·费尔布鲁根,这家伙在体育圈混了大半辈子,早年从自行车管理起步,1991年当上国际自行车联盟主席,一干就是14年。那段时间,自行车界闹兴奋剂丑闻,他处理起来总被指责手软,比如对兰斯·阿姆斯特朗的阳性检测睁眼闭眼,还接受过阿姆斯特朗捐的10万美元买设备,事后报告虽说没腐败,但谁信啊?2005年他卸任自行车联盟,转头进国际奥委会,次年就成了北京奥运协调头头。费尔布鲁根作风硬,率队对北京考察了十来趟,每次都带一堆专家,翻来覆去查细节。空气质量是头号靶子,北京雾霾重,他们要求周边高污染工厂关停,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甚至公务员上班得骑车步行。结果呢?上百家企业停产,城市为那几天蓝天付出天价代价。可他们还是不满意,一次次发报告说标准没达标,得继续观察。这哪是帮忙,分明是变着法儿加码。 场馆建设也一样,北京鸟巢和水立方这些标志性建筑,设计时就请了国际团队,钢梁结构、抗震标准全按最严要求来。费尔布鲁根他们非得额外检测,焊缝厚度一毫米偏差就得重做,风洞测试反复跑,成本直线上升。水立方那边,水温、光线、水质全被扒拉一遍,调整来调整去,工期拖延,预算超三成。媒体服务更离谱,他们要记者席位间距精确到1.2米,网速得100兆起步,灯光亮度还得测。北京新建了63万平方米的媒体中心,花了大把钱,可他们还是抱怨班车不准时、网线不够快。七年里,这种巡视没停过,每次来甩下长长清单,走人就扔锅。中国团队加班加点改,普通老百姓看不到这些,只觉得奥运开幕式多气派,却不知道背后多少人累垮了。 这事儿不是北京独一份,国际奥委会的双标在其他地方也显露无遗。西方主办城市出错,往往被当“意外”糊弄过去;发展中国家稍有纰漏,就被放大成系统问题。里约2016奥运,花了130多亿美元,场馆建完后大多闲置,巴西经济雪上加霜,债务堆积如山,当地居民为腾地被赶走,社会矛盾激化。东京2020本就预算翻倍,疫情一延期,又多掏几倍钱,日本政府背上巨债,奥运村改公寓后租金高得吓人,运动员都住不起。波士顿、慕尼黑这些西方城市,申办阶段民众就投票否决了,不想为面子工程买单。可国际奥委会呢?转播权和赞助费他们拿大头,主办国扛风险。发展中国家办赛,他们标准严到变态;西方办,就松绑了。拿人权来说,北京申办时,国际奥委会就拿这当筹码,欧洲北美政客和国际特赦组织天天喊,奥运成了施压工具。奥运期间,西藏新疆话题一冒头,他们就催中国放开互联网,结果还是默认审查。反观西方主办,类似问题他们自己内部消化,从不让国际奥委会插手。这双标,让奥运精神从公平团结,变成利益算盘。 如今中国态度变了,2008年那会儿,我们急着用奥运刷存在感,证明经济起飞、科技赶上。现在呢?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体育金牌稳居前列,外交舞台上到处是咱们的身影。2036奥运申办,中国没急吼吼表态。为什么?不是办不起,是没必要。国际奥委会暂停2036竞标,中国也没跟风。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有人提联合申办,可官方更倾向把钱投民生。教育、医疗、养老这些,才是老百姓真需要的。奥运成本动辄几百亿,里约东京的教训摆那儿,建场馆后闲置率高,债务压身,社会成本更大。中国学聪明了,资源倾斜高铁、5G、社区健身,这些长远见效。体育外交,通过亚运、世锦赛这些多边平台就够了,不用再砸钱请国际奥委会喝茶。 国际奥委会的傲慢,还表现在他们对全球格局的视而不见。乌克兰危机时,他们对俄罗斯运动员卡得死死的,中立旗帜下参赛还得层层审查;以色列卷进中东冲突,他们却睁眼闭眼,运动员照样上场。这不是公平,是赤裸裸的双标。中国看透了,奥运不再是唯一窗口。我们有自信,不用通过迎合别人求认可。办奥运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更该专注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桥本帆乃香,早田希娜,亚锦赛团体赛结束回国,接受媒体采访时含泪表示,桥本帆乃香说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