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炮兵排长王宗重发现,美军坦克每天都来破坏我军工事,于是他主动执

力量华哥 2025-10-20 10:13:33

1951年,志愿军炮兵排长王宗重发现,美军坦克每天都来破坏我军工事,于是他主动执行猎杀任务,靠近后用无后坐力炮击毁敌人坦克,没想到,他用3发炮弹打出了奇迹![微风] 在朝鲜东线的桥岩山阵地上,志愿军炮兵排长王宗重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每天傍晚六点,美军坦克总会准时出现在3号公路上,对我军刚修复的工事进行炮击,这种日复一日的消耗让战士们疲惫不堪。   王宗重没有急于反击,而是静静观察了两天,他发现美军坦克的行动路线和时间都十分固定,这种规律性让他想到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战术,经过周密考虑,他向上级提出了一个近战伏击的方案。   战斗在第三天下午五点打响,我军炮兵率先向对面山头进行压制性炮击,成功吸引了敌军注意力,趁着炮火掩护,王宗重带领五名战士携带两门无后坐力炮,悄无声息地潜入山沟,他们将一门炮隐蔽在山根处,另一门则由王宗重带进公路旁的涵洞。   六点整,美军坦克车队准时出现,当领头的坦克开始例行炮击时,王宗重果断下达攻击命令,第一发炮弹精准命中领头坦克的履带,使其立即瘫痪,攻击最后一辆坦克的炮弹因视线受阻未能命中。   关键时刻,王宗重冒着敌军机枪扫射冲出涵洞,迅速装填炮弹,第二发炮弹成功击毁尾车履带,整个坦克车队顿时被困在公路上,中间的两辆坦克失去前后掩护,很快又被后续炮弹相继击中,这场伏击战仅用五发炮弹就摧毁了四辆美军坦克。   战斗结束后,敌军报复性炮火如雨点般落下,但王宗重和战士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动作,在炮火中安全返回坑道,无一人伤亡,这场漂亮的伏击战不仅有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为王宗重赢得了二等功。   1953年秋天,王宗重随部队返回祖国,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进入军校系统学习军事理论,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将战场上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战术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完成学业后,王宗重继续在部队服役,直到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返乡支援农业建设,从战场到田野,他始终保持着军人那份责任与担当。 看完王老英雄的事迹,网友们都打心眼里佩服他,对他的英勇事迹更是赞不绝口。 “真心佩服那个年代军人的智慧!现在打仗靠高科技,当年可是实打实用命拼战术。” “更难得的是,人家打完仗回乡种地,功勋章藏柜子里从不炫耀,这才是真英雄啊!” “坦克vs无后坐力炮,明明是装备碾压局,硬被志愿军玩成了战术教学局!” “王宗重这波操作说明一个问题:装备差不代表一定会输,关键看人怎么打。” “现在有些影视剧把志愿军拍成“人海战术送人头”,其实历史上很多胜仗都是靠这种精准算计,比如长津湖战役的潜伏、上甘岭的坑道战,都是智慧结晶。” “王宗重敢带人钻涵洞打近战,除了胆量,更是对武器性能吃透了,建议军迷们多研究这类经典战例,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多了。” “我爷爷也是抗美援朝老兵,他说当时美军坦克一来地动山摇,但志愿军就敢拿步枪、炸药包往上冲。” “那时候不怕死,就怕完不成任务,”现在年轻人总抱怨内卷,其实看看前辈,啥困难都不是事儿!” 王宗重的故事里最打动你的是“智取坦克”的战场智慧,还是“功成归农”的淡泊心态?如果穿越回1951年的朝鲜战场,你认为当代年轻人最需要继承志愿军的哪种精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信源:河北党史网

0 阅读:0
力量华哥

力量华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