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已持续三年有余。俄罗斯军队在东部地区推进缓慢,乌克兰借助西方援助顽强抵抗。战场上,双方阵地僵持不下,伤亡数字居高不下。西方国家实施多轮制裁,针对俄罗斯金融、能源和技术领域,卢布汇率一度剧烈波动,国内通胀压力增大。俄罗斯出口受阻,进口渠道狭窄,工厂开工率下滑明显。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从冲突伊始就明确表态,坚持不选边站队。外交部多次强调,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尊重各国主权。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和平外交原则。联合国安理会,中国提出和平方案,呼吁停火和谈判,获得部分国家响应。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成为支柱。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大量输华,中国机械和消费品反向供应。这种互补关系,帮助俄罗斯缓解制裁冲击,但也暴露依赖一面。俄罗斯决策层视中国为关键伙伴,却在冲突立场上存有期待。中国中立,避免卷入大国对抗,维护全球形象。 这种平衡,让俄方偶尔流露不满。 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备受煎熬。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放缓至1.5%,远低于预期。能源出口虽转向亚洲,但价格低迷,收入减少两成。西方冻结资产超3000亿美元,技术封锁导致军工和民用领域瓶颈。俄罗斯转向东方,远东地区联合项目增多,中国企业投资矿产和基础设施。边境贸易活跃,货物吞吐量年增10%。中俄能源管道稳定运行,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为俄罗斯打开销路。克里姆林宫文件多次提及东方转向战略,中国是核心。但冲突中,中国拒绝军事援助,严格遵守联合国决议。这让俄方感到孤立加剧。西方围堵下,俄罗斯朋友圈缩小,印度和中东国家虽有合作,但规模有限。中国贸易大门敞开,却不涉政治表态。这种实用主义,让俄罗斯既感激又焦虑。专家们常在媒体上讨论,强调伙伴需更紧密。2025年7月,一位战略专家访谈中点出痛点,引发热议。 俄罗斯希望中国多出力,但现实中,北京优先自身利益和全球责任。 那位俄罗斯战略专家名为索科洛夫,他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研究。2025年7月13日,在莫斯科智库访谈中,他从战局谈起,指出俄罗斯在东部阵地巩固,但补给压力大。记者问及中国角色,他直言中立立场让莫斯科外部支持不足。如果局面不变,俄罗斯需审视对外方向。这话迅速传播,俄媒转载,国际舆论跟进。索科洛夫背景深厚,苏联时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职业生涯专注后苏联空间和东方合作。1990年代,他分析情报报告,2000年后组织研讨会,讨论中俄贸易数据。到2025年,仍活跃在智库圈。访谈中,他强调制裁孤立感,西方援助乌克兰达数百亿美元,而中国仅限经济层面。这番表述,不是个人牢骚,而是反映俄方部分声音。俄罗斯当前处境艰难,前线消耗巨大,后勤依赖东方市场。中国中立,符合国际法,却被解读为不够积极。索科洛夫的话,点出中俄关系微妙张力。 类似观点,在俄国内并非孤例。 解读索科洛夫言论,需置于大局中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俄罗斯的战略焦虑。冲突三年,俄罗斯军费占GDP超6%,经济韧性虽强,但长期拖累明显。中国贸易缓冲了冲击,2025年上半年双边额虽降9.6%,但基底稳固。能源进口占俄罗斯出口四成,中国炼厂接收大量原油。俄罗斯视此为生命线,却盼望更多外交倾斜。西方不惜代价围堵,北约东扩加剧对抗。中国推动和平倡议,在联合国活跃,呼吁黑海粮食通道恢复。这让俄方既受益,又觉不足。索科洛夫所谓“重新考虑方向”,可能指向中亚或印度合作,但选项有限。印度买油不表态,中东市场波动大。俄罗斯离不开中国市场,嘴上抱怨,行动上加深经贸。访谈后,俄外交部回应,强调中俄伙伴稳固,不受外部干扰。这种表态,显示高层清醒。言论虽刺耳,却推动内部讨论,促使俄方反思依赖风险。 中俄关系,经得起考验。 中俄合作是大势,冲突未改根基。2025年8月,东方经济论坛上,两国外长会晤,讨论能源扩展和远东开发。联合项目推进,中国企业签下钾矿合同,投资额超10亿美元。边境口岸货物流通顺畅,贸易额环比升15%。俄罗斯经济虽承压,但东方转向奏效,2024年对华出口增长30%。中国立场稳,推动十二点计划,获金砖国家支持。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重申谈判路径,乌克兰虽未全接,但私下接触增多。俄罗斯珍惜这条线,克里姆林宫优先东方机遇。索科洛夫言论后,俄媒辩论增多,部分专家赞同调整,多数强调深化经贸。2025年下半年,中俄军演正常进行,象征互信。西方施压中国表态,北京不为所动,坚持独立自主。这种定力,让中俄关系更成熟。冲突长远看,和平解决是出路,中国方案提供选项。俄罗斯需平衡内部压力与外部现实。 伙伴间的小摩擦,推动更深融合。
中国的反制起作用,美国作出实质性让步了!美国撤销相关管制措施!10月19日,根据
【74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