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为了保护吴石的孩子们不被杀掉,甚至不惜冒着被蒋介石猜忌的风险,让吴石的孩子们以他的化名“陈明德”报考学校。吴石牺牲那会儿是1950年,台湾正处在白色恐怖最凶的时候,特务机关跟疯了似的查“通共分子”家属,连吴石家的门都被盯得死死的。 国民党退守台湾伊始,岛内局势如紧绷弓弦。1949年底,蒋介石下令全面戒严,情报机构迅速铺开网罗,针对所谓“通共分子”展开无孔不入的清查行动。这就是白色恐怖的开端,到1950年,已成高峰期。数万民众卷入株连,家属往往首当其冲,稍有风吹草动,便遭逮捕或失踪。吴石作为国防部参谋次长,本是军中骨干,却因被控传递情报给大陆,于3月落网。审讯过程严苛,短短数月,他于6月10日被执行枪决,年仅49岁。这起案件震动军界,吴石的档案被封存,家属名单迅速进入监视序列。王碧奎,他的妻子,被捕后关押长达9年,三个年幼孩子瞬间陷入绝境。特务机关盯紧吴家旧居,街坊邻里噤若寒蝉,整个家庭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致。这段历史并非孤例,而是国民党当局为稳固统治而祭出的铁腕手段,牺牲无数无辜生命,只为制造恐惧氛围。 陈诚与吴石的交情,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北伐时期。那时,两人同为保定军校出身,一起在南昌战场并肩作战。陈诚当时发高烧,吴石背着他穿越泥泞壕沟,展现出难得的忠诚。进入30年代,两人共事第九战区,1938年武汉会战中,吴石负责情报分析,精确标注日军阵地,经纬度计算一丝不苟,陈诚曾公开赞其为军事奇才。抗战后期,吴石调入国防部,两人私下交流国民党内部腐败问题,吴石直言党派拉锯将酿大祸,陈诚虽未深表同意,却记在心上。1949年大陆失守后,吴石随军迁台,继续在国防部任职,陈诚则出任台湾省主席,手握实权。两人虽分属不同派系,但旧日情谊未断。吴石被捕消息传到陈诚耳中时,他正处理岛内政务,这位故人已成“头号匪谍”,家属命运岌岌可危。陈诚的举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多年积淀的信任与愧疚,在高压环境中,选择伸出援手。 吴石牺牲后,王碧奎的处境雪上加霜。她被关押在台北监狱,三个孩子流落街头,靠亲友接济勉强维生。国民党当局的株连政策严苛,家属子女常被视为潜在威胁,教育机会首当其冲被剥夺。学校招生需填报祖宗三代户籍,并由保人担保,任何疑点都可能引来特务上门。陈诚获悉此事后,迅速评估风险。他清楚蒋介石的“斩草除根”作风,对下属猜忌本就深重,若此事败露,轻则丢官,重则性命堪忧。但陈诚仍决定介入,先从子女教育入手。他命副官吴荫拟造户籍证明,用自家化名“陈明德”——姓取“陈”,名借古籍普通二字——作为孩子们的入学名义。这化名看似简单,却巧妙避开特务追查,同时借陈诚的威势,确保学校不敢刁难。保人选定陈诚的老部下李某,叮嘱其多加照应。1950年夏末,证明文件连同生活费悄然送达王碧奎狱中亲友处,这一步棋,稳住了吴家孩子的求学生涯。 陈诚的保护行动不止于入学手续。他安排每月从省府预算中划拨资金,维持吴家基本开销。王碧奎出狱后,生活用品也由陈诚部下匿名送去,避免直接暴露。1951年,大儿子吴健成以“陈明德”身份进入台北一所教会学校,档案中标注为陈诚远房侄儿。二女儿和小儿子陆续入学,学费全由陈诚负担。学校招生处虽偶有盘查,但保人担保加上陈诚的间接干预,总能化险为夷。陈诚本人从未公开承认此事,甚至在日记中仅以隐晦笔触记录:“吴石无过,杀戮者自省。”这份低调,源于对蒋介石的警觉。蒋介石对陈诚早有防范,两人虽为嫡系,却因权力分配屡生龃龉。1950年,陈诚刚接掌台湾省主席,蒋介石正借吴石案整肃军中,任何偏袒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通敌。陈诚的副官曾劝阻,担心上峰闻风动怒,但他坚持己见,将个人安危置于其次。这反映出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纠葛,高层人物间的情谊往往夹杂政治算计,却也偶尔闪现人性光辉。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