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资深媒体人陈世昌撰文写道:“中国大陆只是端出稀土和锂电池前菜,就让美国喘不过气,万斯说美国还有更多武器,也只是吹口哨壮胆。 最近短短二十来天,美方就甩出了大约二十项针对中国的压制政策,这个频率和强度,用中国商务部发布会上的话说,近乎“疯狂”和“歇斯底里”。 但如果拨开这层喧嚣,你会发现这套看似凶猛的组合拳,背后却暴露出一种深刻的战略失焦和自我矛盾。 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症结,不在强硬程度,而在于其内在逻辑的混乱不堪。 它试图打击的目标,恰恰是其自身赖以为生的全球供应链;它挥舞的“国家安全”大棒,在滥用之下显得既空洞又充满表演色彩;它所奉行的极限施压,更在中方精准克制的应对中,显现出一种哲理层面的失衡。 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美国的许多制裁手段,最终都变成了一场“自伤式”的回旋镖。如今全球化让各国利益深度交融,硬用冷战那套搞切割,往往只会落得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下场。 以稀土为例,这种被称作 “工业维生素” 的物资,从手机、电脑到导弹、新能源车,各类产品生产都少不了它。 美国一边对来自中国的稀土加征关税,一边却严重依赖中国的稳定供应,甚至连自己的军工企业都为此提心吊胆,生怕供应链断裂。这种操作属实让人看不懂。 造船行业里,也能看到与之相似的逻辑。为了打压占了全球半壁江山的中国造船,美国搞起了所谓的“301”调查,对相关船只征收港口费。 结果呢?这笔费用直接推高了美国自家港口的运营成本,最终损害的是自己航运业的利益。 当“国家安全”这个词被无限泛化时,它就从严肃国策沦为了一场服务于国内政治的“表演式”强硬。美国的管制之手伸得越来越长,从规定母公司持股超50%的子公司也算在内,到极端地将所谓“最低含量原则”降到零——只要你生产光刻机的某个控制模块用了美国技术,这台机器就别想卖给中国。 连普通人的生活,都开始被这种 “安全” 焦虑所波及。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重申禁令,引发连锁反应。亚马逊、沃尔玛等平台纷纷下架数百万件来自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公司的智能设备,众多美国消费者的订单也随之被取消。 自尖端芯片至智能摄像头,科技飞速发展间,安全的边界已渐趋混沌,往昔清晰的界定在新兴技术浪潮冲击下,变得模糊难辨。 这种乱象亦体现于变幻莫测的政治信号之中。反复无常的态势,让局势更显混沌,诸多不确定性接踵而至,令人难以把握其脉络走向。 特朗普政府的戏码我们已熟稔于心:前一日扬言对全部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令全球市场动荡不安;次日便发文安抚;旋即又指责中国停购美国大豆,反复无常,令人咋舌。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一套“策略组合”,对外安抚股市,对内取悦保守派选民。难怪连英国《金融时报》都评价其“信誉低下”。 面对美方“大水漫灌”般的极限施压,中国应对策略彰显出别具一格的博弈智慧。克制且精准发力,自始至终恪守国际规则,于风云变幻中稳守正道,尽显大国风范。 对比非常鲜明。一边是二十多项覆盖技术、关税、航运的密集措施,另一边,却是被定性为“被动防御”的两三条对等反制。 在反击之际,中国尤为注重方式方法的“精准”特质。这种精准,并非盲目出击,而是有的放矢,以恰到好处之力,达惩恶扬善之效,彰显大国智慧与风范。 你用港口费打压我的造船业,我就依法对等地向你的相关船只收取特别港务费。若你以稀土为话题发难,我方则发布相关出口管制举措。 但这并非全面禁运,合规申请仍可获批。出台前,中方提前向包括美国等多国通报,此举赢得广泛国际理解。 此外,“克制”堪称中国于反击进程中彰显出的关键特质。它如同隐匿锋芒的利刃,在纷扰中坚守理性,于应对挑战时展现出非凡的沉稳与智慧。 尽管国内有声音建议将稀土作为武器,停止出口或提价千倍,但中国并未选择这种“卡脖子”的极端手段。这背后,是一种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大国担当,与美国将全球链条当成博弈筹码的做法,高下立判。 说到底,美国此轮高强度的施压,展现的并非力量,而是战略上的迷茫。其手段与目的相悖,理由牵强,信号混乱,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 这场博弈,并非单纯的国力抗衡,实则是两种全球化时代战略哲学的激烈碰撞。它超越了表面的力量对比,凸显出不同理念在时代浪潮中的交锋。 压迫或许能制造一时的麻烦,但中国集成电路出口连续14个月增长这样的经济韧性,已经说明了问题。 依靠自身发展和开放合作,终究是一条比打压对手更为稳固和长远的道路。历史最终会证明,任何违背合作共赢逻辑的霸权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反噬其身。 信源:海峡网
台湾资深媒体人陈世昌撰文写道:“中国大陆只是端出稀土和锂电池前菜,就让美国喘不过
经略简料
2025-10-19 14:4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