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18日报道:“波兰华沙地区法院拒绝将涉嫌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

自由轻羽事 2025-10-19 12:53:17

外媒10月18日报道:“波兰华沙地区法院拒绝将涉嫌参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乌克兰籍男子引渡至德国,并撤销针对他的临时拘留措施,裁定立即释放他。” 波兰这波操作,把“双标”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所谓的法治与人权口号,在现实面前碎得满地都是。谁都记得,2022年9月“北溪”管道被炸时的震动。 那两条穿越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关键管线,遭人为破坏后燃起的水下火焰,不仅让欧洲能源格局骤变,更留下了牵动全球的悬案。 德国检方追查许久,认定这名代号或与“茹拉夫廖夫”相关的乌克兰籍潜水教练,曾租用游艇潜入海底安装炸药,是案件核心嫌疑人之一。 波兰上月根据欧洲逮捕令将其拘留时,外界还以为终于要向真相迈进一步,没想到短短一个多月,就迎来了“释放”的结局。最讽刺的是波兰法院给出的理由。 法官达里卢博夫斯基声称,德国的引渡请求“缺乏依据”,没有证据表明嫌疑人与破坏事件有关联。可转头又抛出另一个说法:“在战争期间,炸毁关键基础设施是军事行动,并非非法,反而正当合理。” 这逻辑难道不矛盾吗?要么是有证据证明其涉案,要么是无证据证明其关联,怎能一边说“缺乏依据”,一边又用“战争背景”为涉案行为开脱?更何况,“北溪”管道服务的是欧洲多国能源需求,爆炸直接影响全球能源安全,这样的行为怎能被贴上“正当”的标签? 更荒唐的是“德国无管辖权”的论调。法官称爆炸发生在国际水域,德国无权调查。可“北溪”管道的主要供气对象是德国,爆炸对德国经济和能源安全造成直接冲击,按照国际司法惯例,德国自然拥有调查权。 波兰自己平时总把“主权”“法治”挂在嘴边,轮到这种关键案件,却选择性忽视国际规则,这样的双重标准,谁能信服?难怪俄罗斯方面早就驳斥,德国所谓“一小群乌克兰人实施破坏”的说法荒谬,普京更是直接暗示美国可能策划了这起行动,波兰此举无疑让真相的探寻更加艰难。 这背后的政治算计其实昭然若揭。波兰一直是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早在9月,就有波兰媒体报道称,政府曾考虑为这名嫌疑人提供庇护,外长西科尔斯基甚至表示愿意支持。 如今法院一释放嫌犯,总理图斯克立刻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此案已了结”,这哪是司法独立的裁决,分明是政治操弄的结果。为了讨好乌克兰、迎合自身的地缘政治需求,就把法治原则抛到脑后,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在践踏国际司法协作的根基。 要知道,“北溪”爆炸案绝非普通案件。它破坏的是全球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底线,若这样的行为能被“正当化”,未来任何国家的能源管线、通信电缆都可能面临风险。波兰作为欧盟成员国,本应配合盟友推进调查。 可它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拒绝引渡,还直接释放嫌犯,这无疑加剧了德波之间的司法分歧,更让欧洲对乌援助的协同性蒙上阴影。嘴上喊着维护欧洲团结,行动上却在拆盟友的台,这样的“团结”未免太过虚伪。 波兰总爱拿历史上的不幸说事,博取外界同情。可细想之下,它过往遭遇的不少危机,何尝不是这种短视的政治算计埋下的隐患?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视规则道义;为了地缘考量,牺牲法治原则。 这样的行事风格,怎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国际社会看重的是言行一致,是对规则的敬畏,而不是口头上的冠冕堂皇、行动上的随心所欲。波兰释放北溪案嫌犯的举动,已经不止是刷新下限那么简单。 它让世人看清,有些国家口中的“法治”“人权”,不过是服务于政治利益的工具,有用时就拿来装点门面,没用时就弃如敝履。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会损害波兰自身的国际信誉,更会动摇国际司法协作的基础。 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波兰可以释放一个嫌疑人,却掩盖不了“北溪”爆炸案的疑点,更挡不住全球对真相的追问。当法治成为政治操弄的牺牲品,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己。波兰这步错棋,终究要付出代价。

0 阅读:0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