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荷兰,中国的态度只有一个:不接受豁免,不开启谈判,直至将其彻底打服。北京需要一个“典型案例”,来向全世界宣告一条新铁律:在美国对华的科技战中,没有“中立”,只有“帮凶”,而所有“帮凶”,都将付出比美国更惨痛的代价。 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成为触发这一态度的关键。 2023 年起,荷兰就在美国压力下限制阿斯麦先进 EUV 设备对华出口,2025 年 9 月,又进一步扩大光刻机管制范围,将 NXT:1970i 和 1980i 浸润式 DUV 光刻系统纳入限制。 新规条款采用美国措辞,与美国此前单方面出台的出口限制保持一致。中国商务部对此表示不满,指出荷方行为是在配合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损害企业正当权益。 更令人关注的是荷兰对中资企业的干预。 2025 年 10 月,荷兰法庭应外籍高管请求,裁决暂停中方股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相关职务,将公司股份托管给第三方,中国股东投票权被缩减至只剩 1 股。 安世半导体是中国闻泰科技收购的企业,多年来为荷兰贡献税收与就业,却被以 “治理缺陷”“技术安全” 为由干预。 闻泰科技指责这是地缘政治偏见下的控制权抢夺,启动法律程序维权。 中国的回应始终围绕规则展开。 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明确反对针对特定国家企业的歧视做法,强调相关国家应遵守市场原则。商务部在多轮沟通磋商无效后,明确了不接受豁免、不开启谈判的立场。 这种态度并非强硬对抗,而是对荷兰违背市场契约、配合美国技术封锁的直接回应。中国需要通过这一案例,让更多国家看清科技战中 “选边站” 的代价。 荷兰企业已开始感受到相关措施的影响。阿斯麦 2024 年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达 70 亿欧元,占全球收入的 42%,且中国市场的利润高于其他地区。 管制措施出台后,阿斯麦的订单结构出现波动,部分长期合作项目被迫停滞。荷兰国内半导体产业链配套企业也面临压力,担忧失去中国这个关键市场后的生存空间。 日本媒体的反应从侧面印证了案例的警示意义。 荷兰调整政策后,日媒发出 “上当了” 的惊呼。日本此前紧跟美国步伐实施技术限制,导致本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失去大量中国订单,而荷兰一度的 “灵活操作” 让日本意识到盲目跟风的损失。 这种对比更凸显了中国打造 “典型案例” 的效果,让更多国家重新评估自身在科技战中的立场。 中国的立场始终指向产业链稳定。 多次表态中,中国均强调反对滥用出口管制,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一核心诉求贯穿于对荷兰案例的回应中,既明确惩戒 “帮凶”,也为愿意遵守规则的国家和企业保留合作空间。 荷兰首相吕特曾表示 “最后做决定的是荷兰自己”,外贸大臣也强调不会照搬美国做法,显示出其内部对政策的重新考量。 随着事件推进,荷兰开始出现政策调整的迹象,不再披露阿斯麦对华出口详细数据,实际操作中给企业留出一定灵活空间。 这种变化印证了中国立场的效果,也让 “帮凶付出代价” 的铁律得到体现。中国通过这一案例传递的,不仅是自身的坚定态度,更是对全球化合作规则的维护 —— 唯有尊重市场、拒绝胁迫,才能实现各方共赢。
荷兰也扛不住了!10月16日,在“明抢”中企被反制的第4天,荷兰政府紧急召开会
【271评论】【167点赞】
行者
难得发火一次。不能虎头蛇尾